在《中国的两种经济》一文中,盛洪先生提出了中国有两种经济,一种为新经济,一种为旧经济,并认为所谓旧经济,就是处于传统产业中的仍然实行旧制度的经济。所谓旧制度,就是含有计划经济残余的制度,既包括社会的资源配置制度,也包括企业内的资源配置制度。…
近期,读到了由王俊和陈柳钦所写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一文,其中谈到改革开放后,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突破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学教条,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近期,读到了由王俊和陈柳钦所写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一文,其中谈到改革开放后,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突破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学教条,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从1978年底的扩权改革试点开始到1987年4月为止,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在这一阶段也包含了引用农村改革经验、建立经济责任制的改革,但这一阶段建立的责任制主要是岗位责任制,承包制是次要的。因此,这一阶段改革主要是根据国…
说到公有制,我们就不能不想到公有制实现形式,就不能不想到要努力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一提法。在江泽民所作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谈到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时,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企业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生产组织和经济实体。通过比较我们认识到,生产队听起来是一个生产组织的名称,但实际上它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国营企业听起来象是一个正规的企业,但它实质上却只是一个生产组织。通过生产队与…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先讨论了传统公有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的区别,后又讨论了传统公有制的基本性质,产权制度的基本性质。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另一种权利制度一一劳权制度的基本性质。一,什么是劳权?现代社会生产是由两个方面--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组成的…
在《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第一章的第一部分,课题组回顾了从1978年到1986年的以放权让利为主的改革阶段,并对这一时期的改革作出了相应的评价。报告认为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的改革理论依据是蒋一苇的三论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和经济民主论是当时最为…
在前面的短文中,我们先讨论了传统公有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的区别,并指出传统公有制是指未建立企业制度的公有制形式;而传统公有制模式则是指与某种企业制度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区分两者的差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在《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性质》中…
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只有明确认识公有制的基本性质,才有可能建立与公有制特点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有可能真正表现出来;其次,只有明确认识公有制的基本性质,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
今日浏览价值中国网时,看到了张维迎先生的文章《中国国企存在哪些致命的问题?》⑴。在文章中他说:这两年我在研究中国经济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但小问题叠加起来,可以看出体制方面的大问题,令人不安。是什么样的问题使张维迎先生感到不安了呢?一是重复建…
在《国企问题之一:现在的国企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一文中,我们运用经济实体的概念,对改革后的国企,即建立了股份制的国有企业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现在的国有企业,,经过了39年的改革,依然没有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依然不是规范的市场主体!对此,…
在《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报告的第一章,在回顾了国有企业30多年的改革之后,课题组对国企改革的结果的认识如下:经过3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已经大大减少,产权关系基本明晰,政企关系变得相对简单,管理体制已基本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在分析和认识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在分析和认识苏联模式的错误时,我们常常都会涉及到两个概念:传统公有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许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从而也就难以真正认清苏联模式的弊病根源所在。我们先说的传统公有制,主要是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
在前一篇文章《说说企业理论的基本概念:生产组织和经济实体》中,我们用国营企业与生产队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什么是生产组织和什么是经济实体的基本概念,知道了一个企业是不是真正的经济实体,主要看它有没有规范的生产主体?有没有满足这种主体的利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