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是新世纪中国价值的呈现

王岳川 原创 | 2009-04-30 16:43 | 投票
  

  中国在新世纪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国家文化形象却被有意或无意地“误读”,各种“中国威胁论”的论调频频出现。这促使我们反思: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形象?

  晚清以降中国遭逢千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从世界中心沦为“远东”这样的边缘,遭遇到文化身份的诸种危机。百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在不停寻找并确认自己的身份,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文化价值取向。现代化具有自己的合理性,中国文化走向现代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但现代化并非只有一种,现代化不是美国化,而是各个国家自身的现代化。现代化并非全盘西化,而是全世界脱离物质贫穷、脱离思想困境、脱离低下的生产力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化就是创新。

  中国古人并不缺少创新的勇气,孔子的“吾从周”就包含了这样的因素。《礼记·中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太远的夏不足证文献,殷商遗民已经衰微,只有当代的“周”才是可以认同随从的,所以要与时俱进,根据现实来创新。但在今天,无论思想、艺术、制度还是科技层面,创新都变得很难。例如当代中国学术论文都要有所谓“创新点”,但很少真正创新之作。纵观学术体制内硕士、博士的选题,往往是过去西方人研究了几十年、上百年的问题,偏偏无视或不讨论当代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这种令人不解的状况恰恰代表了当代中国缺少创新的现实。其实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创新问题的必要性和困难性,“回望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史,真是既令人尴尬、又感觉非常奇怪——历史上,中国人其实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在科技生产领域影响深远的‘四大发明’自然不遑多论;就思想和文化艺术方面,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精彩纷呈,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的不断流变,再到遍及各地丰富民间艺术的绵延悠长……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不仅原创性都非常强,而且更是代有创新,多数都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有些内容迄今仍在熠熠生辉,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譬如《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直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在世界上至今备受推崇。为什么今人却迟滞了发明和创新的脚步?中国人的思考和创新活力是丢失了,还是在哪里被阻隔了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习惯了在一种固有的时间模式下看待文明,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时间序列中,中国永远是一种历史遗留物的形象,对待西方的现代化只能“追赶”,而作为边缘的东方只能“靠拢”西方,对于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创新而言,这无疑作茧自缚。中国有必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提出不同于西方的崭新理路。

  一  太空文明时代到来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机遇

  按照西方中心主义的预设,在研究中国问题时,中国历史被强行纳入丹尼尔·贝尔所分成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轨迹之中。“走向现代化”这一命题暗含着一个预设,似乎我们就被命定般地搁到了前现代,在西方已经走出现代化并走向后现代的同时,中国要走很长的路才能进入现代。

  被预设了前现代的身份后,按照这种模式,中国将很难同西方在新的平面上平等对话。今天中国的GDP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GDP排名却不容乐观。在此意义上,中国只能将自己定位在第三世界,与此同时,后现代思潮却过早进入中国并在文化领域引起更多争议,造成了认识上的冲突——中国是否进入了后现代?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还处于前现代,坚持现代性的学者认为中国还处于现代性未完全展开的阶段,而坚持后现代立场的学者却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后现代。

  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中国以西方现代性的时间体系作为坐标。西方的知识体系使得中国永远落在了时间维度上的滞后层次,因此需要加入东方的空间感。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人类的本体论应是时空本体论,而不仅仅是时间本体论。现代(modern)是一个时间概念,意指正在过去的一霎那间,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其引入使得中国的现代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思想、现代哲学、现代宗教都以这个时间为坐标,这里有很大的问题。因此。在思考人类的文化圈、文化创新的维度的时候,应该有空间层次。在此基础上,应该重新修改西方这种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时间观,提出从大陆文明到海洋文明再到太空文明的时空序列。

  在我看来,人类文明的历史可以分为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三个时代。在全球陆地文明形态中,中国是最先崛起的文明之一,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在西方处于奴隶制度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方要先进得多,从而在两种文明相遇的时候进行了中国领先式的对话。作为东方大国,中国不仅发明了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并在哲学、天文、工业、农业、医药、瓷器、园林、航海、茶叶、冶金、制度等远远领先并影响了西方。可以说,如果没有纸,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不可思议的;没有指南针西人的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就不可能实现;如果没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西方只能在羊皮上印供贵族阅读的沉重的《圣经》,西方的大学也不会成为平民的知识圣殿。

[1] [2] [3] [4] [5] [6]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