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及对策

楚国良 原创 | 2010-01-29 16:50 | 投票
标签: 经济结构 对策 农业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是推进科教兴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其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具体来说,目前的农业科技园建设和运行中明显存在以下操作误区。
(1) 重洋轻土。 一些农业科技园区在技术和资金的引进中贪大求全、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大、高、外。由于对园区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认识不足,对一些后续措施的复杂性估计不够,管理水平也跟不上,结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和损失。据有关资料介绍:从1997年以来,河南出现了近20个成套引进国外智能温室技术、生产名优高档花卉和果菜的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大规模地运用现代农业新技术,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亩均投入十万元的农业科技园区普遍效益不高,有的运行一年就已停业。为何出现如此令人尴尬的局面呢?这是因为:一是这些“洋温室”的运行费用过高。仅这些园区每年供热等运行费用就需300多万元。二是产品品种单一,结构趋同,产品科技含量太低,出自这些智能温室的各类“新奇特”产品,普通的国产土温室就能生产。三是缺乏消化吸收的科研能力,仅靠花高价引进国外农作物种子生产,这些园区本身不具备生产种苗的能力。如一克樱桃番茄种要卖100多块,比黄金都贵,而且这些都是杂交种,种完一季还得再买。四是管理粗放,运行的各项费用高。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农业专家指出,引进现代温室不能囫囵吞枣,在不进行技术改进和运行机制创新的情况下,盲目照搬照抄,搞“洋跨越”,将使高新农业变成“高成本和消耗农业”。 
(2)重引进轻开发。 经过几年的培养和聚集,许多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科研开发能力的技术队伍。但从总体上来讲,许多园区仍然存在科研水平低,引进多,开发少等问题。例如,我国首批农业园区建设所需要的设施几乎全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温室栽培的蔬菜品种、辅助设施等也全靠进口,但是引进之后,由于消化吸收能力不高,单产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这一角度来看,农业科技园区要想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中占有一席地位,必须重视引进技术的开发和消化吸收。一方面利用提供科研经费、试验基地和优厚的待遇等,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迅速引进并开发出适合园区实际需要、容易推广应用的农业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待遇,积极引导优秀的农业科学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到园区创业,使园区始终保持技术上的优势。为园区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3) 重建设轻管理。 农业科技园区属于高投资、高回报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科技产业,需要高效率的管理来加以支撑。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园区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合理规划,一旦项目建成后,就好象任务已经完成了,缺乏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另外,部分园区虽然名为公司经营,但是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及时退出,完成由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的转换,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各园区可根据按投资方投资的数量和比例进行股份制运作,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健全有关管理机构。公司管理人员应打破地区、部门和单位所限,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年薪制、持股制、期权制、承包制、租赁制等多种方式,来吸引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到园区应聘,以确保园区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使园区真正成为集引进、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与示范、推广、培训、辐射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地。 
(4)重生产轻市场。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必须与市场的开发相结合,但遗憾的是许多园区恰恰忽略了与市场的接轨,在建园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了生产,没有对市场做深入的研究,对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心中无数,只能是模仿重复,盲目地跟进。其结果是各地的园区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单一,形成新的卖难。例如:目前,大多数的园区产业选择以温室蔬菜、花卉或者工厂化育苗等为主,产业结构呈现趋同现象。实际上,农业园区不等于就是蔬菜和花卉园区,应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引导当地农民生产高效优质农产品。因此,今后要在重视生产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市场的研究和开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组织生产和销售。此外,还必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也是农产品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形成具有本地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因此,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对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甚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 
(5)重产值轻核算。目前,许多园区还处于创业时期,主要精力用于园区规划设计、筹资投资、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产品生产等项工作,而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尤其薄弱。一些园区只重视产值和收入的高低,忽视对成本的管理和核算,造成了园区生产高产值、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当前诸多行业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受农业投资少、利润比较稳定的诱使,许多工商企业开始涉足农业领域。这使得未来农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品种、质量、价格将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此,各园区在精心选好项目、产品和品种的同时,应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各项开支,特别是各种非生产费用,力求产品成本最低,为高科技产品的开发采取有利的竞价策略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 
(6)重眼前轻长远。 许多园区在项目和技术的引进中,过分地追求所谓的“短、平、快效应”,对一些见效慢、投入大、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不感兴趣。如一些转基因技术项目、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等项目,则兴趣不高。同时,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重视不够,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园区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园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一些园区所在地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科技园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放长眼光,重视园区将来的发展。不论是从园区的选址、技术的引进,还是主导产业的策划上,都应当把是否具有长远发展优势做为衡量的标准,不能只顾眼前,只顾现在,造成资源的浪费。 
(7)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园区与发达国家相比,从硬件上来看,似乎与发达国家差别较少,但是在软件方面,就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重视硬件而轻软件造成的。同样面积和设施的温室,我国的产值和效益仅相当于国外的1/8-1/10,因为我们的管理水平、栽培技术和种植品种和国外有太大差距。换句话说,硬件是跟上来了,但软件跟不上一样没有高产出、高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园区软件的建设和引进,使园区的软件与硬件相配套。软件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中的生产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业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今后,园区应当加强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8) 重展示轻效益。 高产出、高效益是现代农业科技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园区发展的根本。虽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管理和经营比较好,园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基本上可以销售出去,因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是也有许多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过程只注重展示、示范功能、忽视了园区的经济效益,导致收入不抵成本,入不敷出。例如,一些园区的投资方式是政府单方投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政府指定的行政管理,没有纳入企业化管理;在建设中一味追求标准高、技术新,重视表面的形式,忽略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致使农业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脱节,造成农业科技园区的经济效益低下。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更违背了建立农业科技园的初衷。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依托,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最终落脚点。如果只重展示,不讲成本、不计效益,这种园区是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的。 
对策
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都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常抓不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各地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步伐,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新的历史、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困境,步履有些艰难,为了尽快摆脱困境,防止和避免农业结构调整步入误区,在调整工作中务必处理好五大关系:
1、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只有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才能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收入是否增加,是衡量农业结构调整是否成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2、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市场竞争的关系。要认真研究农业的比较优势,对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如小麦、玉米等,要通过改良品质、提高质量和深度加工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要大力发展,拓宽国内外市场。要积极推行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
3、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带动千家万户进入市场,扩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搞好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不论是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够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都应积极予以扶持。搞好产业化经营,还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传递权威性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保持农业产业化链条正常运转,拉动农业结构调整。
4、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粮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调整农业结构,就必须稳定粮食总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拓展结构调整新空间。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被破坏,必须严格控制基本农田“农转非”,稳定基本农田面积,确保人均占有粮食脱离温饱线。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保护这些地区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使这些地区尽快形成自己的优势。
5、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新时期的农业结构调整是一次战略性调整,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而不再是政府,政府就不能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去干预这次战略性调整,特别是在农副产品市场、质量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情况下,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为结构调整搞好全程服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没有硬性指标,没有固定模式,并不是靠政府一项政策、一个命令就能调得好的,要面向市场,面向实际,通过细致的工作,把政府的决策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把政府的富民愿望与农民的求富激情有机结合起来。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措施。当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机制。
一、政策导向机制。政策导向十分重要,政府出台了什么政策,农民就会按照这个政策去组织生产,完善政策导向机制,必须走出“三个误区”:一是“减粮扩经”的误区。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保证粮食供应是农业最根本的任务,发展农业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国家对粮食的价格进行宏观调控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已不再矛盾,增加粮食产量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唯赚钱论”的误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必须立足长远,放眼全球,对农产品宏观、中观、微观市场综合考虑,对产品的高档、中档、低档统筹运作,对市场和农产品的缺、旺、平、滞周期进行系统研究,市场需求既要关注当地又要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既要立足于现实、静态和初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又要考虑潜在的、动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东施效颦”的误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地方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当地资源特色、水土特性、气候条件、种养技术和市场网络等方面因素,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
二、中介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的中介服务机构,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要发展农业服务中心,促进服务向社会化迈进。在信息服务上,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让农民了解国家支农扶农政策、国内外农业生产形势和各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信息,促进农民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风险。在种苗服务上,要稳定与国家农业科研院所、种子繁育中心的联系,疏通农业种苗购销渠道,大力推广优质品种,使农民免受假冒伪劣种子之害。在技术服务上,要大力普及和推广应用农业高新科学技术,引进和开发种植业、养殖业先进科学技术,增强农民群众的科技务农能力。要发展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产品向商品化迈进。要“反弹琵琶”,扩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能力,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变“从田头抓起”为“从龙头抓起”,围绕市场抓“龙头”,围绕“龙头”调结构。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向组织化迈进。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专业化生产,实行集团化经营。
三、市场主体机制。一是要明确结构调整主体,解决政府干预“越位”的问题。要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选择,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农民,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明确资源配置主体,解决市场调节“虚位”的问题。要加速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着力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要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要求,推进以土地股份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有偿使用和依法转让机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生产。三是要明确投资开发主体,解决依赖国家扶持“错’位”的问题。要吸取和引进国内外资金和技术,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要引导工商企业、私营企业投资开发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向更深层次发展;要把有限的国家扶持资金投入到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条件。
四、内在动力机制。一要加强教育培训。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重中之重是健全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具有一定创造力的新一代农民。二要加强利益协调。要通过利益协调,使生产环节得以分享后续环节的利润,从而弥补农民因其自身经营规模过小造成的利润损失。要引导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改变过去与农民的单纯买卖关系,逐步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三要加强风险补偿。农业结构调整风险保障基金由各级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组成,基金建立起来后,由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和运作。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