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产业化,自主创新的加速器

朱祯 原创 | 2010-07-28 14:17 | 投票
  

      摘要:从生态学、土地整理等角度加大投入,的确能提高粮食产量,但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还得通过转基因技术。如果我国能顺利推进转基因技术产业化,那我们技术上自主创新的进程将会加速。相反,如果我们只做研发,没有产业化,那我们所有的市场份额都将被别人占领,甚至连转基因的育种权也会被某些跨国公司垄断——转基因棉花、转基因大豆在我国的不同命运给出了一正一反的好例子。因此,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以多大的速度加快发展转基因技术的问题。  

  一、转基因技术与高产农作物  

      国家在近几年的若干个中央文件中都提出要大力推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我想这是未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必然选择。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2009年6月的一份报告称,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粮食产量必须达到6.3亿吨。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在现有产量基础上增加2亿吨。在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粮食单产必须提高40%~60%,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农作物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从一种生态学、从土地整理的角度加大投入,以提高粮食产量。但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对中国农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前述的非转基因措施的确能在一定情况下对粮食增产有所帮助,或者对改善生态环境有所帮助,但是要根本解决粮食问题还得通过转基因技术。其实,我们在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同时仍然可以采取其他学者的建议,将转基因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说,这二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二、转基因技术中的专利权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我国在水稻、玉米、甚至小麦等方面的转基因技术都取得了若干显著性的进展。某些组织写报告质疑我国转基因技术的专利权,其实大可不必。现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进程中,一项转基因技术涉及到的国外知识产权,可能就多达30~40项,甚至可能达50多项。但不能因为使用了国外的技术专利我们就不研发、不生产了。就好比生产一辆汽车、生产一台计算机一样,汽车或计算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上下游产业链中独自拥有所有的专利。所以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生产必然会涉及专利上的若干程序,如购买、合作等,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就专利而言,其实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自己独立自主研制的,另一个就是通过购买获得的。我们不能说由于可能涉及某些国外专利,我们就不去做这个事情了,如果这样的话,一切高新技术都别做了。涉及国外技术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世界通行的办法,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当然未来我们国家如果能够顺利推进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那么我们自主创新的进程就会加速。那样的话,我们独占的专利与知识产权的比重就会大大提高。试想如果永远不推进产业化,恐怕我们到最后很可能什么专利、什么知识产权都没有。  

  三、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趋势  

      有些学者认为产业化和技术研发二者可以分开,转基因技术先不要产业化,先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搞研发,等技术成熟以后再来推动产业化,就像计划体制下搞原子弹那样。

      其实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如果没有外界压力,这种说法更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现在我国的转基因技术面临的国外压力非常大,并非原来举国体制搞原子弹的情况可比。你看转基因棉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8年的时候,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是380万亩,其中95%是外国抗虫棉,国产抗虫棉仅占5%左右。当时,在中国市场出售转基因棉花种子的公司是岱子棉公司(后来这家公司被孟山都收购),它在中国先后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河北冀岱和安徽安岱,凭借其领先一步的转基因技术优势,它迅速占据了我国大部分抗虫棉市场。但是几年后,我国积极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开发出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安岱公司所销售的大部分转基因棉花种子已变成中国的抗虫棉,而不再是美国的产品。2004年全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达4800多万亩,其中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达到62%左右;2008年我国转基因抗虫棉面积扩展到5700万亩,占全国棉田面积的70%,其中国产抗虫棉已占93%以上。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永远只是做研发,而不去进行产业化推进,那么到后来,很可能所有的市场份额都将被跨国公司挤没了。更糟糕的情况可能是,转基因种子的品种权很可能就被某些跨国公司垄断。转基因作为一个新的农作物,它是一种替代产品,如果咱们没有,那么国外的公司就会来占领我们的市场,控制制种业,进而控制中国的粮食生产,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

      你看,大豆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中国是大豆种植的起源国,曾经是世界大豆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是后来国内对转基因大豆技术的研发有所忽视,进而我国大豆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国内对食用油和饲料产品的市场需求,并曾想以“绿色壁垒”将国外的转基因产品拒之门外。但同时,跨国公司加紧研发并垄断了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核心技术,特别在加入WTO之后,国内根本无法阻挡跨国公司在转基因大豆市场上的扩张。到后来,国内大豆产品的加工环节基本已为跨国公司主宰。欧美发展转基因的不同战略所造成的产业化的巨大差异,便又是一个这方面很好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欧洲转基因的研发水平领先于美国,然而在1990年代,美国快速实现了产业化,以至于后来几乎完全占领了全球的转基因市场。欧洲的技术积累不能说不丰厚,但中国不能走欧洲的老路。

      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大豆,正好是两个例子,一正一反,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明显深刻的。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全球范围内的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趋势,那么我们所要问的问题,就不是要不要发展转基因技术的问题,而是到底要以多大的速度加快发展转基因的问题。

      现在民众对转基因食品比较担心的是它的安全问题,担心吃了两三代人后出现其它的病症。其实,我不认为转基因食品有什么安全性问题。因为至今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一个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有本质上的差别,从科学机理上讲,转基因只不过把遗传性状转移到别的生物体上去。况且,我们已经通过批准的转基因食品都是经过国家严格检验的,我不认为这会有什么与常规育种不同的额外的风险问题。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