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正在搞“大跃进” 发展规划不应忽视煤

倪维斗 原创 | 2009-12-18 14:00 | 投票
标签: 新能源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搞新一代的大跃进,尤其是风电产业领域。目前中国风电的装机量已经达到1200万千瓦,但是按照去年其实际发电量的3.5亿千瓦时(度),1千瓦实际只发了100度电,只有500元经济效益;从投资上讲,1千瓦的风电装机成本要1万元,这还不算人工,这根本就不合算,不能只拼“装机量”。

  风电是一个复杂的行业,相当于7个三峡的风电,到底怎么并网?海上风电成本更高,东海风电场仅一个3MW的地基建设的成本就高达1200万元,这些都是形象工程。而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在运作,本身是有政治意图的。这是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现实,目前仍在大力上马的大规模风电项目,一直面临着风电场规划完整但无法上网的问题。另外,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这种大规模上马项目的过程中出现。

  近来,有关4月2日开始研究制定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的种种说法,频频见诸媒体,消息源来自国家能源局的不同官员:未来10年国家将在新能源领域投入3万亿元巨资、新目标将几倍于现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文本先说已报送国务院,之后又传依然在国家发改委手中进一步研究,等等。准确与否,尚未可知。究竟何时出台,最新消息是:年内!

  我觉得,现在非常有必要厘清,在中国,什么叫新能源。这个定义更要有说头。当前,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倾向,而这可能导致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失偏颇。这10多年来,我更多的精力由具体的技术转向了宏观能源问题研究,在我国,凡是相对于当前主力在役能源的形式有大的变革,且占到相当份额、能减少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都应该叫新能源。所以,新能源除了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还应当包括化石能源比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在不同国家,新能源的概念也会有所不同。我国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一定要重视煤的清洁应用,这是我们的能源禀赋决定的。没办法的,煤你想躲也躲不开。

  我曾经看到过新能源发展规划早期的版本,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很不够。在我看来,煤基多联产符合中国国情,应当更多地纳入新能源发展规划的范畴。

  那么,什么是煤基多联产呢?就是以煤、渣油或石油焦为原料,气化后生成粗合成气,再经净化,将其用来实现电、化、热、气的联产,即在发电的同时,联产包括液体燃料在内的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城市煤气等。其中,清洁煤发电技术被称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简称IGCC)发电,是洁净的煤气化技术与高效的联合循环技术的结合。但是在我国具体条件下,纯用于发电的IGCC发展前景不大,它的优势和单位投资的增加不相匹配。因而,最应重点发展的是多联产。煤化工产品中的甲醇和二甲醚可以分别替代汽油和柴油,制备的氢气可以用于氢燃料汽车等等。总之,煤可以被吃干榨净,难道这不是新能源?

  不过,目前人们有一种误区,一说新能源,马上想到的就是可再生能源,就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这种认识必须纠正。

  可再生能源要发展,不过在最近20到30年能起到作用是很小的。以发展最快的风电为例,尽管装机容量每年翻一番,但是2008年风电的发电量也就是120亿度,只占我国当年总发电量3.5万亿度的不到0.4%。即使把各方面专家所认为的可再生能源的总量加起来,能不能做到先不说,最乐观的算法,也就相当于15亿吨标准煤,而我国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约28.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至少需要60亿吨标准煤,传统能源还是大头。怎么把煤用好,这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强调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会不会冲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时,我要给可再生能源泼点冷水。

  风电这些年发展得过热,很多大公司到处跑马‘圈风’,买的多是国外的风机设备。这样一来,实际上国外技术又把我们的市场占领了。发展风电没错,但要自主创新,要培育我们自己的风电产业。

  太阳能电池用的多晶硅的发展也过热,企业看到有钱赚,一哄而上;地方政府也认为搞可再生能源可以体现政绩,争先恐后。产量一下子成为世界第一,产品绝大多数出口到国外。结果是,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能源、环境,帮一些企业家发了财,为外国生产了清洁能源。现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只相当于原来的三分之一,企业欠着银行大笔的借款,大量员工需要安置。于是,他们就跟国家说,你扩大内需吧,补贴吧。从某种意义上讲,多晶硅产业相当于把我们政府绑架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教训。新能源发展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要只关注规模,看一时的热闹,要做理性的分析,认真研究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如何搭配,把不同的能源形式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其有序发展。要重视研发,电力企业要和化工企业很好地合作,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