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科教兴国战略

梁学善 原创 | 2009-06-17 04:26 | 投票
标签: 教育 

在讨论科教兴国战略之前必须对这个命题有一致的理解。按邓小平理论,“科教”应指“科学技术和教育”,不能理解为科学教育”或“科技教育”;更不能理解为“科技教育和培训”或“科技(大学)教育”之类。因为在一些文章和讨论中,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被有意或无意忽略了,这就使科教兴国的基础被抽掉了,使科技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兴国”的科学涵义是指把我国建成一个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还要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不能把“兴国”仅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这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如果对科技兴国战略理解偏了,就有可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出现畸重畸轻:“重科技,轻教育”、“重高教,轻普教”、“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轻文”、“重升学,轻素质”、“重重点,轻普通”、“重尖子,轻一般”。这样就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了科学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左”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勇气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又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他提出一系列精辟的教育思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全党全国工作转移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在内;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是没有转好,或说转得不够完全。他强调指出,“各级领导人要像抓好经济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他非常重视增加对科研、教育的经费投入,指出:“教科文卫的经费太少不成比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更感人肺腑的是,他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同志谈到教育时,总是把它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1983年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刻体现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批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教育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这样就把教育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为此就要解放思想,更新一切不适应现代化的教育观、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要面向未来,是对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未来人才即“百年树人”的反映,要有长远打算和前瞻性研究,使我国的后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系统的、完整的,“三个面向”是它的精髓所在,是我国逐步形成科教兴国战略的力量源泉。

 

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教改决定》),明确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改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及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化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的党政工作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为科教兴国提出了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的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教育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这就使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有了法律护航。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这项战略任务,指导90代乃至9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1993213日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称《纲要》),要求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不久前,国务院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原则批准了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又进一步使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大大鼓舞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信心和勇气。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