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网应向豆瓣网学什么?

王思彤 原创 | 2009-06-29 21:08 | 投票
标签: 价值中国 解读 豆瓣 新闻 
  

  以前曾经写过一篇《价值中国网应向中思网学什么?》,这一次,再写一篇《价值中国网应向豆瓣网学什么?》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源于对价值中国网新闻解读谋篇布局的不满,以及对豆瓣网图书、电影、音乐评论谋篇布局的认同。

  新闻解读是价值中国网极力推崇的重要栏目。2007年我在北京参加价值中国网新闻发布会时,从林永青到胡泳,对这个快速反应的新闻栏目都比较看重。从目前新闻解读在价值中国网所占据的位置来看,也是十分突出的。首页第一屏左侧默认显示的是编辑推荐的新闻解读,右侧则是点击率较高的热点新闻解读。有些时候,同一条新闻解读,左边也有,右边也会有,因为它既受到编辑的青睐,又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不过,我对新闻解读最大的不满,倒不是因为它有时会同时出现在首页而造成的版面浪费或不经济,而更主要的是因为经常会出现许多专栏作者同时评论同一条新闻而网站又缺乏统一管理。

  先让我们来看看豆瓣网是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

  豆瓣网是个既分又合的网站,相对于每一个作者来说,每个人的专栏都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访问这些空间,就象访问其他个人博客网站一样,会看到作者所发表的各种评论与日志。这可以说是分。

  但豆瓣网又是合的。合就是整合。整合体现在网站对它的每一个作者所发表的评论与日志的统一归类与管理上。比如,对同一部图书、同一部电影、同一首歌曲,各个作者所撰写的各类评论,都会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即:只要在豆瓣上看到一本书,就意味着可以同时看到所有作者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同理,只要在豆瓣上看到一部电影,就意味着可以同时看到所有作者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

  分与合的区别在于:分是按作者的分,合则是按作品的合。

  豆瓣网能够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限定,即:所有的关于图书、电影或音乐的评论,都只能发端于豆瓣网预先所设置的同一本图书、同一部电影或同一首歌曲。在豆瓣网,这本图书、这部电影、这首歌曲就象身份证一样,只会出现一次,只有一个记录。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那么,豆瓣网上的电影也好、图书也好、歌曲也好,都好比是一个大森林里的一棵棵大树。每一棵大树都有自己独立的名字,每一棵大树的名字都不会与其他大树重复。也就是说,在这片大森林中,每一棵大树都是唯一的。而那些关于同一本图书的评论,就好比是每一棵大树上长的叶子。叶子可以有许多,但大树只有一个。

  而同时,每一片树叶又都有其拥有者,即作者。每一片叶子都有不同的记号。这个记号既属于大树,同时又属于作者。因此,无论我们看到的是大树、叶子还是作者,都会轻易地进行分类,而绝不会交叉重复。

  反观价值中国网的新闻解读,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而这不能令人满意之处,最主要体现在大树并不是唯一的,即同一条新闻解读并非来自同一个新闻页面,同一个新闻解读页面,并没有集合所有关于这条新闻的解读文章。

  所以,我们看到的才不是整齐和规范,而是交叉与紊乱。而假如对所有的新闻解读都进行规范化管理,让来自同一条新闻的多种解读,都集成于同一个新闻页面,那么我们在价值中国网的首页,就将只看到唯一的不重复的新闻,就象我们在豆瓣网只会看到唯一的一本书而绝不会看到两本同样的书一样。

  不过,价值中国网能够做到这一点,难度恐怕要比豆瓣网大。这是因为,豆瓣网对图书的预先设置是通过每本书唯一的书号作限制的,对电影也是通过唯一的imdb编号作限制的。而价值中国网想要对新闻作限制,首先必须将针对同一条新闻的解读文章限定于同一个新闻页面。目前价值中国网提供的TRS新闻引擎似乎已经具备了这个前提,可惜,新闻解读发表时并没有对新闻来源页面作出统一的限定,而且,目前的新闻引擎也存在着更新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如果将新闻解读限定于必须或只能对新闻引擎所提供的新闻链接作出评论,则许多作者将面对那单薄的新闻引擎打不起精神,写作兴趣、评论兴趣、新闻解读的数量和质量也将大减。

  所以,核心的变革还在于:选择一个更好的新闻引擎,力求让它能够及时反映互联网的最新动态,让各种专家都能找到愿意评论的新闻。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