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谈中国大学体制问题(3)

丁学良 原创 | 2009-09-28 15:00 | 投票
标签: 丁学良 
    那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丁学良:很基本的是高校要把体制理顺,要看到国际上最好的大学,你不管别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他们都有一些很基本的一些规则,按照这些基本的规则来把中国高校的体制理顺,然后随着中国经济值的增加,给高校的钱也越来越多,中国的高校就能办的越来越符合中国的老百姓对它的期待,也要符合中国在这个国际社会里面竞争所涉及的那些文化的、经济的、技术的、观念方面的、创新的需要,要不然有国际竞争力的主流大学怎么办也办不起来。

  国际上最好的大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基本的规则?

  丁学良:大学要有自主权,要有法律保障的自主权。不能把大学变成行政官僚的附属品,这是第一点——大学要有法律保障下的稳定的办学自主权;然后,大学(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必须有对社会负责任的、一整套的监管体制;大学无论是在开设课程、在培养学生、在做研究这些方面,他必须按照学术和科学自己的规律来做;而且大学无论是招聘教员还是行政人员方面,都要有一个透明的、公开的、公平的、竞争的机制。大学在招本科生和招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与时俱进,要有不断的改革,让不同潜力的学生和年轻人都有条件通过好多种方式的竞争来尽可能地找到对他们最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大学的钱不管是来自于政府、纳税人还是来自于家长给的学费,或是来自于社会的捐赠,在权的使用方面必须要有法律保障下的透明性、公开性以及为了大学自身发展的这样一个目标的保障,很多国家的公立大学私立大学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办起来的。

  中国高校建立董事会制度是否是促成规则形成的有效途径?

  丁学良:对于中国高校建立董事会制度,你要看到,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建立董事会制度是要靠很多很多直接或间接的法律条款来保障的。看看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建设得怎么样,我们就知道建立董事会制度是多么的难,而弄一些名存实亡的东西是多么的容易。名存实亡是什么意思?就是可能有些公司有些企业也有董事会的形式,但其董事本身起不到董事的作用,不懂也不管事,这样就有了董事的意义上、地位上和身份上的所谓的冲突。

  再看大学的董事会结构,国外的公立大学的董事并不是都是由行政人员来担任的,中国公立大学的董事也好或者什么委员也好如果还是由行政人员来担任的话,那不是仍然是行政部门的附属品?国外公立大学的董事会也都是这样,真正的在职的政府行政官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绝对不会超过40%,更不可能达到50%。更多的成员是来自于其他高校的非常著名的教授或管理人员、在商界非常成功而且是在社会上具有很高声望的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们,也有可能包括在文化界、演艺界非常有名的艺术家们,也可以包括在社会上很受尊重的律师们,或退休的官员们,还包括非常重要的民间机构——有的关心环保,有的关心弱势群体。大学董事会是这样的一个多元的组合,有了这样多元的组合,才能使得这个大学不但在管理层面上能够吸收各方面的智慧,而且能够使大学会为社会的整体利益运作,而不是为哪一个利益集团所操纵。比如一个大学的董事会成员统统是来自于几个公司的或是商界的几个代表的话,他们一定整天想着让大学为商界服务——商界当然算是社会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你不能办一个大学完全为商界服务。国外的很多高校一开始有的也都是来自于企业家或某些家族的捐款,但是一旦这个大学办起来以后,首先考虑的一定是这个大学对整个社会要有什么样的贡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中国高校好像也在陆续建立自己的董事会。

  丁学良:我现在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大学里有真正的董事会制度,有像我刚才所讲的这种多元式的组合,我到现在不知道国内哪个大学有什么董事会。

  有一些大学确实建立了董事会,但可能不能算是我们所认为的实质意义上的董事会,他们的董事会成员也多数是找一些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来作为董事单位。

  丁学良:这就是我所讲的在国外为大学进行捐款的那些商界人士,他们在学校的董事会里也有代表,但学校不会让出钱的人来完全垄断一个学校董事会,不然这样一来你的社会功能就要受到影响啊。

  那么中国的这些高校为什么仅仅热衷于做这些事情,而没有去建立实质意义上的董事会?

  丁学良:中国高校到现在为止没有自己的独立性,没法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大学来处理的。就像《红楼梦》中写的一些人,他老是站着的,你让他坐他不会坐下来,他老是坐着你让他站起来他也不会站了。

  那是否需要政府部门或者法律界提供法律支持?

  丁学良:法律支持当然也很重要,还需要其他一些条件,我倒是非常希望越来越多地增加一些国际性的竞争,这样对中国高校的改革能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我们中国不是一直在提倡自主创新么,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就来自于你的国家办得好的大学,各种各样的大学——也不是说一个国家所有的大学都要办成一个模式,办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国家的整个高等教育的体系加起来,要能给国家的自主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如果中国现在认识到了这一点,要想增加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中国的高校就要在国际竞争中显示出自己是真正有实力的、有潜力的。我希望国际性的竞争能够对中国高校的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完全靠国内的力量我看还不够。

  如果让丁老师来预测一下,你认为中国公立高校实质意义上的董事会会在多久的将来出现?

  丁学良:这就要中国的高层都体认到中国目前的大学不可能为中国的自主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不可能使中华民族全面的复兴,不可能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达到综合的力量(软的力量和硬的力量)全面的提升,而一定是要通过一个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支撑。到了那个时候,一些高等学校就要走这条改革的路子。而且我相信,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社会里面,也不会所有的高校改革都是一个模式,而是要有多样化的一些模式。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高校才能实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在我看起来,国际竞争在其中可能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对于北大这样的高校,特别是在邹恒甫事件之后,你认为是否急需采用董事会制度?

  丁学良:中国所有的大学都需要采取这样的制度,不是哪一个大学如此,尤其中国的比较好的大学,以及有些历史资源的这些大学,应该尽早的跨出这一步。跨出了这一步,它能够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如果中国最有名的十所二十所大学中间有这么三五所在进行这样的改革,那么在全国的示范作用就很大了。  
 [1] [2] [3]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