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姜奇平 原创 | 2009-09-28 17:33 | 投票
标签: 互联网 未来是湿的 

为配合不同人的“口味”,本篇文章分简洁版和冗长版,请根据个人有效时间和兴趣程度分版阅读。谢谢支持!

 

简要版——

  1、湿的由来

  鲁迪.卢克讲述了一个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有感觉能力的肉身机器人(meatboppers)如何反过来控制和改变人类的故事,对人类脑力(湿件)与带有编码化知识(软件)的机器人(硬件)的结合最终可能摆脱人类的控制并影响人类进化的前景,作了大胆的想象(梁光严)

  湿件作为人类脑力,是相对于软件(带有编码化知识)和硬件(机器)而言的。我们可以把湿件理解为是处于生命状态的东西

  知识型企业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技术,呼吁给予软件工作者充分的自由和信任

  2、湿的本质

  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

  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呼呼的。”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用启蒙运动的术语,这叫祛魅。

  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

  未来在本质上是湿呼呼的

  未来在本质上是湿呼呼的。用后现代的术语,叫返魅。就是把只属于人,而不属于机械的东西,“招魂”回来。

  当人们把组织象衣服一样脱掉时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人与人象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情、缘份、兴趣快速聚散

  3、湿的原理

  从社会件到社会资本

  人人要靠社会件联接。按Clay Shirky的说法,社会件是指支持成组通讯的软件(Social software, software that supports group communications),它包括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开放源代码等等聚集人气的地方,不如说,它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工作空间(a collaborative workspace)。

  社会关系的自然化

  “蚂蚁是社会件的昆虫,它们有着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分工,依靠集体的力量克服了严酷的大自然带给它们的大数灾难和危险,顽强地生存、繁衍,以至成为动物界鼎盛的‘蚂蚁王国’。因此,它们可称得上是‘种内互助’的典范”。

  社会件,并不是一种外在于自然本性的东西,而是一切湿的东西中,自然而然存在的倾向(当然只是一个片面的倾向)。绝对排斥这种倾向,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人类就会充满“无缘无故”的恨。

  社会组织的日常化

  中国人把社会关系上的湿,叫做仁,说的就是一小群一小群人聚一块堆儿,在人情、意义、具体现象中体验人生。

  西方现代人也有一个说法,就是哈贝马斯说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意思,不是强调作为节点的主体个人的价值,也不是与节点对立的整体本身,而是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这个“间”的价值。这个“间”,就是我们IT人常说的TCP/IP,就是INTERNET中的那个INTER。主体间性,就是以INTER为本质的NET。所谓湿,就是指INTER。

  为什么INTER是湿的,而不是干的呢?如果懂中医理论,就好理解了。中医说的经络和气就是这种存在于INTER状态的东西。经络和气,既不是存在脖子上,也不是存在于脚脖子上,而是存在于从脖子到脚脖子“INTER”的全身联系之中。人的经络和气一断,人就由湿变干,由活变死。

  人人时代

  这是人人时代,这是组织的日常生活化,或用克雷.舍基的话说叫“大规模的业务化”。

  人人与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

  社会关系的简单化

  社会资本中的信任

  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正越来越多地把它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它把人性中的洪水制服了,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物极必反,所以,未来需要用湿来中和一下:让未来多一点绿色,让未来多一分潮湿。互联网提供了这种契机。

 

演讲版——

  《未来是湿的》这本书刚一出,编辑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说迅速登上排行榜的首位。我当时非常的奇怪,本来我以为今年的畅销书是别的书。这个书我就琢磨为什么会受欢迎,其实这个书的原书名不是这个,最早是我的朋友胡勇翻译的,他翻译的是《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好象是这本书,后来人大出版社说是《未来是湿的》这个题目比较好,后来坚持要换成这个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我是在哪一年,在02、03年写过一篇文章《未来是湿的》,后来就不断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后来出版社找到我,说你给做个序,然后劝说胡勇把这个名字改了。胡勇大家都很熟悉,翻译《数字化生存》的,我很佩服他,他特别有敏感性,什么书到他手里特畅销,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书本身没有什么,经过他的翻译出现大的流行。最典型的是《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如果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其实这本书写的并不怎么好,但是他当时在十年前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所以我形容胡勇是今天的严复,严复在上个世纪文明转折的时期,也有这么一次经历,翻译《天演论》,《天演论》今天看来还不如《数字化生存》,整个是一个科普读物,而且科普读物里面也不是高档的。但是由于翻译的时间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把它翻译出来,这么一本很破的科普读物产生了社会革命的影响,说明当时大家需要这个概念,中国在转型的过程当中需要这个概念。天演论当时说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折的时期,他在说,如果你不转,你就整个被淘汰了。《数字化生存》跟《天演论》主题是一样的,就是在一个文明的转折点上,你转还是不转,转就活下去,不转就死。所以当时《数字化生存》的书名也不叫这个,然后是胡勇一定要坚持,当时也是跟出版社争了半天,后来坚持用这个书名,最后一下击中了社会思想的要害,我记得当时在美国拿它很一般,到了中国一看,几十个部长,几百个司长迎候它,为了它做中国的信息革命报告,会场都进不去,我们当时是旁听,到那儿旁听,好象感觉上帝下凡的感觉。

[1] [2] [3] [4] [5] [6] [7] [8] [9] [10]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