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家医改,发展是硬道理

刘国恩 原创 | 2010-08-26 14:59 | 投票
标签: 医改 发展 硬道理 
  

  
  深化国家医改,发展是硬道理

     一个这么大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不可能没有问题,从学术的研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谈论它的问题和制度的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上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巨大的一个挑战,这个话一点都不是在夸张,这从我们知道的欧洲,像英国这样的国家,从二战以后对国民构建的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保证,到今天还面临困难重重的若干问题,在内部极力地要引入竞争,创造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适用的指南,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最伟大的医疗保证工作。

  到目前医疗的挑战不比以前更少,在美洲大陆,大家也清楚,在1992年,克林顿总统竞选他第一任总统期间主要的施政方案,重中之重的主题也是讨论重建美国的医疗保证体制。现在的国务卿亲自组织的工作。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按照当时的预期目标来进行。当时是集中了美国至少上百位顶尖的经济学家组成小组,在白宫的地下,工作了上百个日日夜夜,方案非常全,但是问题很多,里面的政治之间的分析是一个更多的因素。

  回到我们中国,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国家医改小组,从06年的夏天,形成16个部门小组以来,差两个月就3年,07、08、09,我们这次的出台是4月6号,是两年零10个月左右。我们这次组织的从国家的、社会的,到学术界的力量也是非常庞大的。再看这个部门的构成,16个部门,当时是双组长,卫生部长高强,发改委主任马凯出任双组长,可以看出国家当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对这个问题严重性、复杂性的认识。到今年初,医改小组又重新进行了更好的组织,组长由李克强副总理亲自担任。

  从这个简单的进程可以看出,无管是欧洲、美洲,还是咱们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是非常重要、非常复杂、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个工程。在座的各位可能会问,在中国这么多部门的改革中,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复杂?这是咱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我只给大家说一点,有一个特点是区别于其他改革和其他部门改革的,其他部门改革,比如说教育改革,小学改革针对小学生,中学改革、大学改革,甚至研究生教育改革,都是针对特殊人群;养老改革是针对特殊人群,工伤是针对受了公伤的。而这个医改,上至对胡锦涛主席、李克强总理,都可能在没法预期的一个时点、一个地方,人生的任何一个时间都可能发生,和任何人都是相关的,和任何人的切身利益相关。这个特点我觉得,当然还有其他特点区别于其他体制改革,是不同的,复杂的。对中国的改革来说,在所有国家面临的困难、难题之上,中国更多的一个难题,中国是一个转型期的国家。在座的各位大多是经济学家,转型经济是从过去的一个体制向新的体制转型,那涉及到很多制度上的约束,思维上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型,必须谈一个体制的改革。所以,在发达国家、其他国家面临的挑战之上,中国还面临着一个更特殊挑战,使这个问题更复杂。

  那么就目前国家方案已经出台,这个具体的安排来看,我们虽然在实施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具体的安排。但总的定向的方面,我认为至少在思想理论界,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琢磨和讨论,达到可能的更高的共识。就是我说的在主要的动向上,虽然有方案,但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沟通和讨论,像这样的研讨非常重要,不同观点的学者能够参加特别好。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在这些方面达成更多的共识呢?我们怎么解释我们这次医改面对的全国人民都瞩目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诱因以及相应的解决路径上面,有比较大的一个方向性的分歧。一方面认为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我们走了比较极端的,或者说快速的、太快的市场化的导向,使得我们今天的医疗问题非常的严重,这个逻辑性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我们二三十年前没有这么多讨论的问题,现在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复杂?大家怨声载道,这二三十年最大的一个变革是我们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得出这个结论不是完全没有一点道理,没有一点基础。另外一种不同的思路认为,什么叫做市场呢?市场不等于不管、放任自流,市场是一个有组织的完善的供需力量的比较,在比较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资源交换和配置的一个平台,有比较完善的资源配置,管理,和政策监管的一套体系,这叫完善的市场体制。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远没有达到起码的现代市场的要求。乱、不管不简单地等同于市场,所以把market简单地和放任自流等同起来有欠准确。

  我想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何看这个主要的定向呢?我很难想象作为医疗体制部门,他的方向不和我们整个中国经济体制大的方向保持一致,中国整体的经济看不见,往什么方向行走,我们怎么过来的,在座的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研究是很深刻的。在座的同学也应该对这个问题有些自己的深刻的理解。

  我们看看中国在过去三十,甚至过去三百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咱们中国怎么过来的,这个议题当然很复杂,我想用一个简单的我们生活的水平是如何构成这个大变迁,环境和背景。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就是根据英国的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提供的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把中国和世界上最富裕的、当时欧洲最先进、收入最高的一个人群,在工业革命的前夜,我们中国的收入是分子,那英国人是分母,咱们那是康熙的时候,人均收入水平是相当高的,我们这300年过来的是相当艰辛的过程,从那以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基本是一路下滑,到最差的是1978的时候。

[1] [2] [3] [4] [5] [6] [7]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