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女声”将逝?

段传敏 原创 | 2011-09-25 10:59 | 投票
  

  超时、某退休官员的批评、炒作行为、哭泣的镜头……这些理由可能都是快乐女生品牌被废的直接理由。

  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但这是文化界!文化影响的是人的思想,兹事体大。

  虽然国家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优秀的传媒“走出去”,但靠什么壮大和走出去,有关部门煞费脑筋,成功的方法至今寥寥,失败的案例至今又添一桩——湖南卫视极具人气的节目《快乐女声》(原来叫超级女声)明年要停播了。

  人气不等于成功?

  湖南卫视打造的综艺类选秀节目——快乐女声2004年举办以来,已举办八届,其中2005年在海内外引发轰动,取得巨大的成功,引得许多著名港台艺人助阵,在前三强中,第一名的李宇春更是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近几年,虽然势头有所减弱,但作为一个综艺类节目,超级女声无疑在商业运作上是成功的。至于有人热捧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咒骂,均有各种立场、观点和动机,恰好佐证了《快乐女声》的地位与影响力。

  《快乐女声》希望现在的孩子们“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希望用音乐传递美好的东西,这有什么错?至于孩子们喜欢唱点英文歌,那也是中国把英文推至极其崇高的位置(现在从幼儿园都要学习了,而且考研还必须考这一门),孩子喜欢唱老百姓也未必听得懂又有什么关系?

  再说某位退休的官员,与现在80、90后简直是隔了几代,一个针对孩子们(连家长的意见都有代沟)的娱乐节目有必要发这么大的雷霆之气么?

  至于说到炒作,中国的营销、传播工作那件事是离得开炒作的呢?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的制造业界、服务业甚至农业都知道营销传播的重要性了,甚至一些城市包括国家(举办奥运会、亚运会)都明白营销的重要性,酒好也怕巷子深嘛——再高雅的艺术没有人听也是白搭!

  文化的开放

  开放的文化,兼容的文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口头禅。

  中国的文化产业界是相对开放最晚的行业之一,因此国家现在要在全球推广软实力的时候才发现这一要命的问题,缺乏优秀的企业和国际化对接的各种人才,缺乏配套,缺乏环境,缺乏……

  政府开始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如同上个世纪80-90年代一样,出台政策、靓女先嫁(上市)、重组(拉郎配),现在还多了力度就是给钱(国家现在富裕了),但过去的事实已经证明这些并非根本,早上市的企业只是有了钱,有钱并不意味着有发展,重组的企业虽然貌似强大,但往往匮乏竞争力(重组后的文化整合是相当要命的问题),至于给钱,也要给到位和有鉴赏力才成,否则就像现在的高校体制,有才华志向的人不擅长要钱,而政府部门往往乏有主动跑过去要奖励资助的。

  在笔者看来,湖南卫视在众多的卫视中脱颖而出,以无数创新打造了数个品牌栏目,收视率一路飙升,是符合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的,国家也应该大力地表彰、奖励甚至给出更多政策让其兼并重组才是。

  但从《快乐女声》的几年历程来看,总有“家长”部门特别“关照”不准这不准那,似乎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是:节目要办好,但不能太好,收视率太高会让某些人脸上挂不住、会影响社会稳定,黄金时间播出或播出时间过长会让孩子们不好好睡觉,影响学习兹事体大;不得邀请港台艺人,更是有些因噎废食。这么做是为什么?起码不符合我们长期以来的对台政策。

  只有交流才能让我们的节目真正走出去,只有交流才能促进融合,难道我们就要关起门来办文化?如是,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国家统一?如何才有能力肩负起向全球推广软实力的国家使命?正如新加坡国大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先生指出的,“目前,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媒体‘走出去’,都具有工具性,即中国所说的‘外宣’。不过,外宣方面的空洞无物是尽人皆知的,在很多时候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清风乱翻书

  我们文化产业的管理部门对深夜泛滥的医疗广告视而不见,对其他电视台选秀节目的超时、伪造故事、假唱默不作声,单单挑选做得最好最受欢迎的《快乐女声》祭出屠刀,而且立即执行,这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笔者妄测,快女停播背后隐含的管理思路包括:1.一定要听我的,服从管理规定(不管是否合理),否则后果很严重;2.千万不要做到最好,做得一般优秀就成了,否则别人会不舒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3.听不听在你,但何时执法、执不执法在我;4.中国传媒要走出去,但不是港台;5.节目不能让观众哭,这叫煽情;6.节目不能对外营销,最好静悄悄地搞,没人关注,没人观看,否则就叫炒作;7.千万不要让某高干(尤其是主管文化)的孩子观看,否则会惹恼了这位退休高干,“后果很严重”。

  当然,这纯属笑谈,因为有些东西也是社会上捕风捉影。也许更多内幕咱百姓不了解,也许有关部门有充分必要的理由这样做,但至少目前传递给公众的是快女因超时而被停——对此,上级部门完全可以有很多处罚方式,有无必要一棍子打死?至于海外所指的投票涉及政治以及坊间流传的涉及维稳,想来均属无稽之谈,快女至少不是像叛逆的迈克尔•杰克逊当年在美国社会引发出强大的争议吧(但现在模仿此人成了国内老少的时尚、也没见影响什么稳定),也至少不像凤姐、郭美美带给社会巨大的冲击吧?既然后者都可以讨论,为什么不给“快女”栏目一个发展、调适的空间,让其继续成长?至少有关部门应该给公众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吧?

  新闻传播学教授喻国明谈及“超女”节目时曾警示说:政府真正管的应该是边界,是游戏规则。有关部门如果动辄用封杀等行政命令来管理文化产业,事实上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危险的位置上:这是要根本否定观众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并让中国的文化企业、事业失去创新的直接力量。

  试想,一个在层层限制下(乏有鼓励与支持)的文化企业连国内的小风浪都经不过,如何与国外的传媒巨头竞争?

  从运作细节上,快女或者有错,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处罚,但罪不至停。

  从文化产业上讲,快女成功运作数年,如果评估品牌或者已达数十亿,是国内少有的最有价值文化品牌之一,国家应该大力扶持这种有竞争力的品牌(而不是扶持那些没价值、没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最好是将文化产业基金拨出10亿美元支持这一项目,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高端产业,也是未来国民经济中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目前由于改革和开放的不足,严重滞后于GDP和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管理部门管得过紧、过于僵化依然是重要的限制。正如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所指出的:“文化发展特别要求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甚至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因而它需要的是一个宏观可控、微观放活的实践空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安排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这种特殊规律。”

  相比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在体制以及管理上的灵活性、开放性,中国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报刊等三大传统媒体正日益主流的位置,再不放开限制,改进管理方法,这些媒体失去创新动力和进取欲望,将迅速被新生代的90后群体甩掉。因此,像湖南卫视这样勇于去试错的媒体,能够成长起来已属不易,更应该去支持和奖励,而不是限制和打压。

  期待《快乐女声》明年再度归来。虽然我也不一定都会收看。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