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格局下的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张运洲 原创 | 2013-02-06 11:58 | 投票
  

  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能源电力的安全、经济、高效供应来支撑。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加,2011年达到34.8亿吨标准煤[1],同比增长7.0%。我国常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能源运输体系不合理,煤电运紧张状况多年来反复出现,现有电力系统难以适应可再生能源的高速增长,迫切要求提高能源供应保障水平,加快推进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

  一、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能源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安全的状态应当是“供应持续、数量充足、价格合理、品质清洁” [2],涉及能源生产、转化、运输、供应、消费等各个环节。进入21世纪,我国能源安全供应面临的直接和紧迫压力通常是石油稳定持续供应,但从更广义的层面看,我国能源安全供应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需求总量巨大。与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相比,我国常规化石能源供应能力不足。

  受国内常规化石能源资源的限制,近年来能源进口规模不断加大,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我国石油消费增量主要依靠进口满足,2011年对外依存度达56.5%,中长期还将继续上升。近年来,随着能源消费快速增加,我国已由煤炭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消费量接近34亿吨,煤炭净进口1.5亿吨左右。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规模也将不断增大。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阶段,将带动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推算,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0.1~42.5亿吨标煤,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6.2~51.7亿吨标煤[3]。

  受能源资源及其开采条件、生态环境影响等因素制约,我国国内常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约为36亿吨标煤[2],其中煤炭41亿吨、石油2亿吨、天然气3000亿立方米,难以支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能源消费需求。

  图1  六种约束条件下我国煤炭供应能力

  2.能源运输体系不合理,煤电运紧张状况反复出现。

  我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富东贫”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煤炭运输格局。长期以来,煤炭直接外运在我国能源运输中占据绝对地位,能源运输过度依赖输煤,输煤输电比例严重失衡[4]。庞大的运输量使得煤炭运输通道不堪重负,主要铁路煤运通道长期处于饱和状态,长期以来利用率接近100%甚至超负荷运行,在冬季客运高峰期间,中东部地区燃煤电厂储煤时常告急,严重威胁能源及电力供应的安全。

  由于铁路的运力和运价等原因,公路运煤规模过大。2010年“三西”地区(晋、陕、蒙西及宁东)通过铁路和公路外运煤炭约14亿吨,输出电量约1700亿千瓦时,折合煤炭0.7亿吨,输煤输电的比例约为20:1,输电在能源输送中的比例仅占5%左右[5]。

  分省分区平衡为主的燃煤发电布局模式,是近年来中东部地区煤电运紧张反复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输煤中间环节多、成本高,是推动电煤价格快速攀升的重要因素。远距离煤炭运输成本和中间成本导致燃煤发电成本上升和阶段性亏损严重,已经影响到发电企业火电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对中长期电力供应保障造成较大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铁路煤炭运输紧张以及运价不断攀升,致使部分煤炭转向公路运输这种不合理也不得已的运输方式,并造成某些公路严重拥堵和损毁。公路运煤是用“高级能源”运输“低级能源”,且运输损耗高,能源浪费十分严重[6]。2010年,“三西”地区通过公路外调煤炭约4亿吨,京藏高速公路进京方向频繁发生堵车,最严重情况时,堵车路段长达120公里,持续时间长达10天,车行每天不到1公里。从发展的角度看,铁路短期内仍难以满足货运的要求,特别是煤炭运输的要求。受利益驱动,近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公路大量运煤的局面。

  3.煤炭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煤炭开采造成水污染、土地沉陷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我国采煤破坏土地复垦率25%,远低于发达国家65%的平均水平[4];原煤入洗率低(目前约51%,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80%的水平),且大规模、长距离运输,加重了沿途及受端地区环境污染。

  按照环境承载力评估,我国硫沉降最大允许量总体呈东低西高的趋势,中东部地区已基本没有环保空间。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煤炭燃烧导致大气污染严重。据2011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7],全国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基本位于华东、华中、南方电网覆盖的负荷中心地区。根据卫星监测,我国是全球PM2.5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PM2.5污染极为严重。
[1] [2] [3] [4] [5]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