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三西”、新疆等地区煤炭外运大通道建设。主要包括新建张唐线、晋中南铁路、宁西二线、兰渝线等,以及朔黄线扩能等。
5.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利用效率。
在保证开采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煤炭回采率,将煤炭回采率由目前的约30%提高到60%左右;优选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路线,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清洁化程度;建设煤电一体化项目和大型煤电基地,集约化开发能源资源;积极推进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的绿色煤电开发,鼓励热电联产等多联产技术发展。
6.减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能源绿色开采;在开发西南水电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7],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发展核电;推广洁净煤发电技术,推进石化、煤化工清洁生产,应用高效污染治理技术,减少多种污染物排放;实施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2015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相比2010年降低8%~1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在实施上述能源电力转型战略举措的基础上,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参与境外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努力实现进口通道的合理布局,推动天然气进口陆路和海陆同步发展,形成油、气、煤、电供应结构的多元化,健全能源储备机制,在促进电动汽车商业化应用上下功夫,以电代油取得明显成效,将有效提升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保障水平。
三、加快推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
保障电力安全,需要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转变电力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就是要促进包括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为能源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同时,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如何实现煤炭的集约、高效、清洁开发和利用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持续提高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的比重,并优化煤电布局。
坚持输煤输电并举,加大输电在能源输送中的比重,实现清洁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和更大范围的合理配置,可明显提高能源输送效率,提高能源输送的安全保障程度,并有效抑制能源价格上涨,保护生态环境。从电力供应侧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
1.加快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并保障能源总量可持续供应。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确保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国网能源研究院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区域电源结构和布局优化软件(GESP)和生产模拟软件(GOPS),并综合采用多种研究工具开展了电力发展情景研究、调峰平衡分析和调频校核,以系统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定量分析2015、和2020年跨区输电能力、全国电源结构和布局。模型目标函数考虑了规划期内电力供应总成本(包含电源、跨省区电网的投资和运行成本、环境外部成本)最低,主要约束条件考虑了15%非化石能源目标、煤炭产区水资源供应能力、送受端环保空间、送端煤炭供应能力、铁路煤炭运输能力、送受端电力电量平衡、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平衡约束等。
研究结果表明[5],未来煤电装机比重将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70%下降到2015年的65%和2020年的60%。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不断上升,由2010年的25%上升到2015年的30%、2020年的34%。2015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将达到约5.2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2.1%,其中,88%的非化石能源转换为电力;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约7.7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0%,转化为电力的非化石能源占84%。调峰电源(抽水蓄能、燃气发电)装机比重增大。调峰电源装机比重将由2010年的4.4%上升到2015年的4.8%和2020年的6.2%。
随着煤炭、天然气转化为电力比重上升、非化石能源主要转化为电力使用,以及电能替代较快发展,未来发电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持续上升,从目前的40.4%提高到2020年的49.3%,十年增长9个百分点。电能占终端消费能源比重也将逐步提高,到2020年达到27.5%,十年提高7个百分点。电气化水平提升可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有利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随着天然气供应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分布式能源作为能源集约供应的有益补充,建设规模将会面临较大的突破。结合我国国情和资源特点,分布式能源发展重点应当是具有节能减排效应的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产系统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当务之急是搞好规划、智能并网技术、商业模式、政策研究和应用,试点先行,摸索经验,努力构建开发商、电网运营商、电力用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的格局,实现分布式能源有序规范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