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格局下的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研究(5)

张运洲 原创 | 2013-02-06 11:58 | 投票
    加快发展输电,构建输煤输电并举的能源输送体系,实现能源输送方式的多元化,提高能源供应安全保障程度。对历史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冰雪、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对铁路和电网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加快发展输电、输煤输电并举,可有效提高整个能源运输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影响的能力。跨区输电规模扩大可有效缓解铁路的运输压力,提高铁路输送能力的充裕度,有利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电煤供应安全。

  3.加快发展跨区输电,推进清洁能源集约开发和高效利用。

  清洁能源资源分布及建设条件,决定了我国清洁能源开发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模式[14]。我国待开发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未来10年全国水电新增装机1.5亿千瓦,其中80%集中在西南地区;在满足当地电力需求基础上,2020年西南水电(含云南、贵州)外送规模将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核电厂址资源宝贵,应充分实现规模开发。2020年华东地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单个核电站装机容量超过700万千瓦,为适应大规模核电的集中接入和高效疏散,需要采用1000千伏输电技术接入主网架。风电、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这些地区煤炭资源也很富集,可以形成多能互补,集中开发占用资源少,经济性好。集约化基地式开发是我国太阳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技术成熟和经济性提高,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也必将呈现集约化与规模化的特征,远期必须解决远距离大容量输电问题。

  煤电基地集约开发建设,需要远距离、大容量、跨区域输送; 西南水电大规模开发,需要远距离输送到我国中东部负荷中心消纳;核电基地规模化开发,满足大核电接入与配置,需要构建坚强的受端网架结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发电,我国风电、太阳能资源相对集中,大规模开发后当地消纳能力有限,必须通过建设跨区输电通道输送。

  发展跨区输电能够显著扩大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开发规模,未来我国风电开发集中在“三北”地区,但“三北”地区所在送端电网负荷水平低、系统规模小、热电联产机组比重大、风电消纳能力不足。要实现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必须通过跨区电网外送[10]。华北电网京津冀鲁、华东电网、华中电网豫鄂湘赣是我国主要电力负荷中心,系统规模大、调节能力相对较强,是消纳我国“三北”地区风电的重要市场。建设强大的跨区域受端电网是符合大电网发展规律和国情的战略选择,将能够实现各区域电源特性的优势互补,解决“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大容量数十回直流落点后的电网安全问题,同时利于提高系统的风电消纳能力。

  研究表明[10],2015年全国风电开发规模1亿千瓦左右,其中,西北和东北的新疆、甘肃、蒙西、蒙东、吉林等五省区开发规模约为4800万千瓦,其中跨省区外送应占75%。2020年,“三北”地区6个大型风电基地开发规模约1亿千瓦,跨区输送消纳规模应在2/3以上;建设强大的跨区域受端电网将增加风电消纳能力4000万千瓦以上,华北、华中、华东受端电网风电消纳能力将达到1.2亿千瓦,可有效保障我国风电开发目标的实现。内蒙、新疆、甘肃风电基地需要和煤电基地协调开发、联合输送,主要采用“网对网”送电的方式,经济性好,运行灵活,安全性高。

  4.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未来我国电网发展将“坚强”与“智能”并重。随着包括特高压输电在内的跨区输电规模不断扩大,智能电网建设也将取得重要进展[18]。大电网扩展与智能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加快特高压交直流骨干网架建设,提升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实现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坚强电网发展的高度集成,可以最大限度地接纳清洁能源、推进低碳绿色电力消费、不断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

  大规模、远距离、跨区域电力输送,对网架结构和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需要构建以坚强的跨区大受端电网为支撑,以1000 kV交流和特高压直流合理搭配、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结构坚强、配置资源能力强的全国大电网。需要开发新一代大电网安全控制技术并实现在线应用,以充分发挥交直流混合输电的效益,推进全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引进一定规模的国外电力,有利于增强我国能源的多渠道供给能力。俄蒙哈三国与我国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邻接,将邻国富裕的煤炭等能源资源就地转化为电力,采用大容量直流输电技术传输至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中负荷中心,可有效缓解我国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以中俄电力合作为例,2030年前,如能实现从俄罗斯购入2000万千瓦电力,相当于每年进口2400万吨原油。

  经过多年的滚动论证[16],在国家电网范围内应建设“三华”(华北、华中、华东)同步电网,形成以1000kV“三华”电网为受端,西北750kV、东北500kV电网为送端的坚强电网,周边国家采用大容量直流向我国输电。未来全国将形成“三华”、东北、西北、南方四大同步电网。



  图6  未来我国电网的基本架构

  四、政策和措施建议

  2020年前我国能源电力科学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和重要机遇,从能源布局上看,应从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和“分省分区平衡”为主的电力发展方式逐步向输煤输电并举的能源配置方式和跨区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以加快建设国家五大综合能源基地为契机,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通道,实现更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这是能源与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推进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能源与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1.切实贯彻节能优先战略,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

  必须转换思路,采取法律、技术、体制机制创新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社会节约用能。明确各省市能源总量控制目标和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应持续提升全社会的电气化水平,降低能源消费强度。

  2.高度重视电力行业统一规划,实现电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政府电力规划管理体系,建立政府部门指导下相互协调合作的规划研究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规划对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电力规划的滚动调整机制[19]。按照法定程序,定期组织相关机构开展滚动研究,对电力规划进行滚动调整;加强电源电网的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各类电源及各级电网的建设布局和时序。

  3.优化煤电开发布局,落实输煤输电并举、加快发展输电的目标。

  统筹规划全国能源开发布局和建设重点,加快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加快山西、鄂尔多斯、蒙东、新疆等煤电基地建设,提高煤电等煤炭就地转化的比例,减少煤炭大规模远距离运输的压力;促进铁路与电网规划的协调,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真正构建输煤输电并举的能源综合运输体系,推动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4.大力推进电力科技创新和重大技术研发示范,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能源电力基础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不断提高能源电力装备自主化水平。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新型核电技术、储能技术、坚强智能电网技术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能源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新一轮国际能源科技竞争中占据先机。

  5.加快理顺能源及电力价格机制,促进能源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采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煤电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完善一次能源价格、上网电价、销售电价之间的联动机制;完善抽水蓄能上网电价机制,建立调峰电源参与系统调节的辅助服务和补偿机制,促进抽水蓄能健康发展。  
 [1] [2] [3] [4] [5]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