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融合空间社会新契约——《互联网伦理》序言

张晓峰 原创 | 2016-04-26 09:43 | 投票
标签: 融合空间 

 ——《互联网伦理》序言

 

  这个世界,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吗?

  答案有可能是否定的。

  的确会有人比你更了解你,一直有很多双“眼睛”在窥视你,详尽记录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比如你现在所处的位置,你前几天打开了什么网页,你哪天患了感冒,你什么时间进入的孕期,这些都是你在网络空间、物理空间的“脚印”也就是电子轨迹。“一条数据库记录就是人的一次快照”(迈克尔 J。奎因),它们孜孜不倦对你进行分析、研究、、聚类、画像、评估、预测;即便你遗忘了,它也忠实地帮你记录在案,你的个人数据甚至有可能已被交易过数次;而且关键是你不知道它是谁,它在哪里,它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把它的“研究成果”示众。

  想象这样一个世界,你是感觉更人性化、个性化了,还是感觉有点不寒而栗?

  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逐步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而互联网则加速了这个进程。的确,互联网带给我们开放性与便利性、向我们洞开一个迷人的物理虚拟融合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广泛争议与让人担心的话题。

  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垃圾信息、泛滥广告的骚扰,也几乎都有网购假货的切肤之痛;即便没遭受过网络暴力,没被网络攻击、网络劫持,也难逃蠕虫病毒、后门木马、流氓软件、色情资源的“入侵”。

  欺骗、欺诈借助互联网多了些“技术派”的色彩,甚至实现了产业链化。一家曾经宣称“只跑步、不跑路”的P2P网贷机构两次厚颜无耻地发布“跑路公告”;而庞氏骗局、麦道夫黑洞、郁金香泡沫似乎也都发现了虚拟空间这个绝佳的道场。

  著作者迈克尔 J。奎因(Michael J。 Quinn)在本书中描述道,“互联网包含超过一万亿个网页。它包含壮美的和残酷的画面,振奋人心的诗歌和仇恨言论,条理清晰的百科全书和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故事。简而言之,这是对人性善恶的反思。”

  网络中立还是看人下菜?根服务器、主干网、协议如何确立多边共同治理规则?数字鸿沟及其引致的社会鸿沟如何破题、怎样协同?分享经济成为“互联网+”的红利,但如何界定分享、融合、协同带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产权?

  个人隐私的担忧是否在国家安全面前已经微不足道?就在日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各地的Apple Store外,支持苹果拒绝为美国政府留后门。

  几天前,我所在的一个活跃的微信社群还在热火朝天地讨论一个话题,既然无人驾驶成为必然,假如面临突然出现的一个行人,它应该怎样选择,是急刹车,不顾及后面的汽车追尾,还是转向撞上另一侧的加油站?

  当入口、流量、转化率、留存率、日活月活、获客成本、ARPU值(用来衡量每一用户带来的平均收益)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许多商业公司不惜僭越底线,引流、导流手段五花八门,甚至拿技术直接换取商业利益,连部分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不能免俗。去年底,某公司的社区斑竹更替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道德风波,进而引发社会对该公司价值观的广泛质疑;而快播案更是广受关注也备受争议。恰如作者所言,“法律体系尚未赶上发送色情短信的速度”。我们如何建构竞争伦理,如何缩小技术催生的政策真空?

  信息越来越成为有价值的商品,“隐私让我们摘下在公众前的面具”(迈克尔 J。奎因)。而反观中国个别大数据公司将公众隐私当作赚钱的工具,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那么,大数据挖掘的“深度”和红线应该怎样设定?使用的合理性边界在哪里?监管侧监管控制的广度与力度、深度如何把握?

  凡此种种,都和互联网伦理相关。技术是双刃剑,互联网亦然。“伦理是对道德的哲学研究,是对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的理性审视”(迈克尔 J。奎因) 。我们恐怕难以抗拒“互联网+”,而互联网及其虚拟空间也是我们价值观、文化与行为模式的一个映射。我们不禁自问,我们追求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愉悦和价值感知的时候,能不能迎来一种更具道德感、更被尊重隐私权、产权、选择权的生态性智慧化生存体验?

  作者迈克尔 J。奎因探讨关于道德决策的九个框架,其实是构建了关于伦理的“伦理”,特别是伦理及其理论对于互联网技术、空间、行为的适用性、动态性。他还在本书中大胆尝试了一种特别的体例来阐述信息时代的道德重建:一面是使用康德主义、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社会契约理论、美德伦理等不同的伦理理论视角,评估因社会引入信息技术而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一面是不同的场景、鲜活的案例、精炼的总结、正反的比较、大拿的访谈。深入浅出,让人不忍释卷。

  我们都知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未来,互联网重构了连接、关系与信任,带来了社会结构、关系结构、权力结构、组织结构的重塑和关系模式的再造;但我们甚至无法预见互联网的下一个未来是什么,我们处于一个确定性越来越小、边界越来越模糊、动态性越来越强的时代,我们的规制、监管、法制无法超前。互联网虚拟空间自成生态,但又与实体物理空间不断交汇、融合。未来世界,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一定是平滑过渡、无缝连接、融为一体的。对于互联网和融合空间,你爱或者憎恨,它就在那里,不偏不倚;你笑或者怒骂,它都围绕你,不离不弃。

  新空间、新结构、新模式下亟需新准则、新规则、新伦理的重建,动态形成新的社会契约。互联网所融合的现实、虚拟社会的契约精神,也许就是最好的互联网伦理。在信息时代的道德、伦理重建过程中,既有的尊重人性、社会信任与分享利它等核心价值观不应该被扬弃,反倒应该得到强化。善于包容,懂得敬畏,用心连接,尊重产权、隐私、多元化、多样性和法制,使得道德约束、责任引导、社会契约与法律多管齐下,才会创造价值体验新空间。

  互联网伦理貌似针对技术,其实还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间组织而言。网络社会是充满欺诈还是蕴含温情,是处处垃圾还是让价值不断创新,是被利用为居心叵测小集团的工具还是成为凝聚“WE众”群体智能群体力量的连接器,其实,这个秘密武器的密码掌握在每一个人手中和内心里。

  也许某一天,我们醒来时不需要区分是在现实物理空间还是在虚拟网络空间,不需要重新适应规则变化带来的不适,不需要为自己不同的ID锁定的脚本亦步亦趋,不需要担心自身的安全与隐私。也许互联网让我们的选择更易表达,让我们的契约更易达成,让融合与创新创造更易发生,让整体空间的法制、安全呵护成为一道共同维护的屏障,迎来共同期待的美丽新世界。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