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中国网内容为王的实现机理

郑建仁 原创 | 2006-01-13 15:45 | 收藏 | 投票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事实上,经济人假设不但是经济学家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看法,同时也是“经济学中的第一公理”,是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在经济学家看来,人都是经济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动机,参与经济活动中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叫做“无利不起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这一假说在国内也遭到不少指责,但我是不相信这些指责“经济人”假说的人,在购买物品时,假设卖方开价100元,他们会给对方200元的,否则,每个卖东西的都找他们去好了。

 

价值中国网推出股份期权制后,不但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作者加盟。随着价值中国影响的增大,按照林永青先生的构想,将会逐步实现商业化。这一对,不但对于价值中国网相当重要,因为要维护一个网站,是很不容易在,在商业化之前,要投入相当多的成本来确保它的运营与成长,尤其是在如今竞争相当激烈的环境底下。作为一个企业家,当然不希望这些前期投入的成本变成“沉没成本”。同样的,作者们也给予了相当的期盼与关注。

 

有不少老作者因此而担心“可能会打击老会员的积极性”(见邓世发:《 对于中国价值网的几点建议》)http://dengshifa.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16641——这一点,我也曾经担心过。但从价值中国网本身来考虑,对作者的人数,是不应该予以限制的,否则,如何提升网站的价值?关键是文章质量,无论是在位者,还是后进入者,在商业化到来之前,要予以控制——一篇400字的感想或者教材内容的复制,与一篇三、五千字的、精心撰写的学术论文,倘若是同样的“价格”的话,肯定是前者越来越多,后者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这种情况,无疑是有违价值中国“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的。

 

实现上述控制的一个有效办法,我以为,就是参照银行贷款的“分类管理法”,建立作者类别管理机制。比如,对博士和教授、价值中国名人榜上的“名人”等含金量极高的作者(他们可是价值中国网的核心与骨干作者),给予文章“免检权”;对于其他所有新增文章(无论是在位者的还是新进入者的),都按照“每周推荐”的方式打分,所得分数或许可作为作者文章的“质量分”。再按照质量分从高到低排队,并不断更新。对质量分排名最前的作者的文章,予以适当放宽和放松。当然这类文章也同样要给予质量分,如此倘若这类作者因此而忽略文章质量的话,累计质量分就会因此而下降的。而对于质量分排名在最后的作者,对其文章予以重点监控。

 

    这样操作,一方面比较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新增部分,而不是存量部分。这样也适当照顾了老作者的利益。同时,假设存量文章的平均质量是4的话,如果新增文章的质量超过了4,那么总体文章的质量,就会不断呈上升趋势。这样,价值中国网“内容为王”核心理念的实现,就有了比较好的机制。

    为什么我特别注意文章的质量?坦率地说,这也是“经济人”的表现。因为好的文章,不用说现在是“免费的午餐”(今后如何笔者就不知道了),即使要收费,你也要看啊,比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比如“中国经济50人论坛”,都是收费的,可注册的作者和单位还不少呢。

    附注:很抱歉,现在我才发现价值中国网已经有了较好的文章质量控制机制——典型的例证是,今天(星期六)上午我发现有一篇在“文章当前排名”中居第二位、并且也还算写得不错的文章,经过网站的投票后(晚上八点左右),已经退居50位以后了。故在此加以补充,也对自己的鲁莽冒昧和自以为是表示歉意。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郑建仁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