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鲜为人知的一次迁都

靳海光 原创 | 2006-01-26 20:52 | 收藏 | 投票
       自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1937年11月因抗战被迫迁都重庆的,这是多数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但在此之前还有一次迁都就鲜为人知了。

      那是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匆慌迁都洛阳。随即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以洛阳为行都"。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时间虽然不长,但迁都毕竟是件大事。翻阅各种资料,正史对于这件大事,却都一笔带过,略作说明而已。

   这就令后人产生了不少疑问:居于中央政府之尊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仓忙迁都洛阳?短暂的迁都之后,又为何迁回南京?

  根据有关部门史料,1932年1月28日,国民党召开临时中央会议,改组南京政府,由汪精卫代替孙科继任行政院院长,罗文干代替陈友仁继任外交部部长,并指定尚未复职的蒋介石为刚恢复的军事委员会常委。

  1月29日刚恢复军常委的蒋介石通电全国将士,慷慨激昂地说:“中正与诸同志久共患难,今日身虽在野,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以与破坏和平蔑弃信义之暴日相周旋。”怎样“周旋”呢?当时暴日攻沪,由于南京处于长江下游,虽有所谓的虎距龙蟠之险,但日舰却可以自由出入。日本有“望月”等七舰停泊长江下关段虎视眈眈,国民政府虽有长江第二舰队“楚谦”号等五舰泊于栖霞山之北江面与之呈对峙之状,但当时国民政府海军舰艇陈旧,强弱悬殊分明。更何况日军飞机具有空中优势,时下谣传日军不日将轰炸首都,一时间南京震动,人心惶惶。国民政府面临险境,如何避免中央政府被歼灭之危险,决定迁都逃避成为当务之急。但选择迁往那里呢?这是颇费考量的。经过多方考虑,当时国民政府认为洛阳深处中原,离海岸有千里之远,东有虎劳(东汉末时三英战吕布之地)之固,北有黄河围护,南有嵩山为屏,西可退守陕洛。即便日本由海洲登陆沿陇海西进,但徐州一带有陆军重兵布防,此处为平原地带适合大军团作战,纵使暴日深入围而歼之(后来台儿庄大捷就在此地)也是有很大把握的。

  所以,1月30日,汪精卫代表南京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同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长汪精卫、蒋介石等首脑人物由南京出发,经徐州西进并于2月2日晚抵达洛阳,首脑人物入住洛阳城“西宫花园”。此时,南京除留下何应钦维持治安,罗文干主持外交外,其余1000多国民党军政要员均随之迁往洛阳。中央政府的要员们原来把洛阳想得很美好,以为那里不仅有众多名胜古迹可游,也深处中原农耕发达之地,临河洛亦不缺江南之水产,更为重要的是不再受日寇之威胁。但是当他们抵达洛阳后,却非所愿。原来此时的洛阳已经衰败多年,不仅日常生活难比宁、沪,就连办公居住的场所都难以安排。当时,只有借住学校等地暂作办公之用,如同流民一般。国民党中央部及国民政府占据了河洛图书馆,邵力子等人领行政院及中央政治会议挤进了第四师范学校,参谋部及国府文官处要员暂住第八中学等处。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得以暂时苟安,此时,中央政府的官员们自来到洛阳后,失去了奢侈的生活条件和享受,度日如年,附近的名胜古迹已难吸引他们,不满情绪日涨,人心浮动,疏于公事。于是返回成自然之势,5月30日,国民政府各机关自洛阳纷纷迁返南京。前后算起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实际上只有短暂的4个月时间,因时事所困此次迁都很少有人提及,自然就不被后人所了解了。  

靳海光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搜狐个人博客请点击http://jqyy88.blog.sohu.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