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雅思口语世界倒数第一反思中国的英语教学

刘植荣 原创 | 2006-05-22 20:44 | 收藏 | 投票

从中国雅思口语世界倒数第一反思中国的英语教学

作者/刘植荣

 

2006年5月6日,在首届国际教育考试论坛上,英国文化协会驻华办事处考试业务总监马博兰透露了一项调查结果:从2004、2005年对全球考生雅思考试成绩进行的统计看,中国考生平均成绩明显低于全球总平均成绩,口语考试成绩在全世界倒数第一。马博兰表示,他们考查了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全球学生平均成绩很高,中国学生平均成绩较低。“特别是在口试当中的人际交流领域,中国考生通常会提到‘我’和‘你’,在被动态的篇章中也常提到我和你,这种情况像是对听者的一个挑战。”他表示,中国的考生还比较喜欢用问句和祈使句,比如说做这个行不行?“中国学生的这些特点是有问题的,不适用于考试的对话。”

 

这就从一个侧面回击了那些认为中国教育是成功的官僚,回击了那位跑到中国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说北大清华超过哈佛的论调。成功不成功要有个参照物,超过不超过要有个尺度。雅思考试就是一种尺度,其他国家的教育就是参照物。英语作为从幼儿园到博士生的主要课程,是高考的三个必考科目之一,中国考生的成绩在全世界排在最后,能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如果问一个学生哪门课程花得时间最多,他(她)会说:英语。如果问一个学生哪门课程最难学,他(她)会说:英语。英语是国人学习阶段耗时最多的学科,没有任何别的学科像英语这样,从小学一直学到博士研究生,以后考职称还要学,还要考。我们学了一辈子、考了一辈子的英语,能不能把英语用起来呢?据说某大学和德国有个合作项目,一次德国的一个考察团来到这所大学,该大学找了几个博士生和这几个德国人座谈,据说在整个座谈过程中这几个博士生除了“How do you do?”“Goodbye.”就说了个“Yes.”“No.”根本无法与对方沟通。可见国人的英语教学确实要好好反思了。

 

我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英语时,有个外教叫克莱尔·安东尼,她给我们上课不用教材,就让学生们把课桌围起来,进行“故事接龙”,老师起个头,然后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讲下去,在讲的过程中,外教不打断学生,而是把学生表达不正确的语句写到黑板上,最后统一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很好,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英语学习就是为了沟通、交流,要能听懂别人所讲的英语,要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次我从法国巴黎乘坐法国的高速列车(TGV)“欧洲之星”号去英国伦敦,在火车上和邻座的一个英国妇女聊英国王室的一些事情,她说了一句话“He meets his Waterlloo.”我听后很茫然,她就给我解释说是“某人倒了大霉” 的意思。这就是鲜活的语言,让人听了一次就永远忘不掉的语言。如学英语的人都知道police是警察的意思,可在美国人们说警察普遍用cop这个词。对英文有些研究的人会说,cop是police的俚语,不是警察的正式用语。那可真是太学究了,因为现在连美国总统、美国国会说警察也常常用cop这个词。

 

国人的英文学习总不得法,主要原因就是把英文当作一门学问,读经典教材,迷信权威,研究文法。其实英语学习重要的是靠习得(pick up),就像我们婴儿时期学说话一样,没有语言老师教我们,也没人给我们讲文法,可我们不知不觉地就会说话了。一个在清华大学食堂里干了8年的农民工,叫张立勇,今年29岁,英语四、六级皆以优秀通过,托福考到630分(满分是677分),人送绰号“馒头神”。他不但考试成绩好,英语交际能力也很强,他用英语卖饭,他的窗口排队的学生最多,大家都想利用买饭的机会和他练上两句英语。他说学英语就像“刷牙”,要天天练,整个大学校园、整个北京城都是课堂,到处有英文的广告和标示牌,熟能生巧,时间长了自然就学到家了。

 

任何语言都是鲜活的,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语言。莎士比亚、孔子现在复活,恐怕无法与人们交流。就是现代人如果不是紧跟文化潮流,对“吸引眼球”、“网虫”、“菜鸟”、“蹦迪”、“博客”等词汇也是丈二和尚。所以,学习一门外语就要用现实生活中的活的语言去刺激你,耳濡目染,能使自己很快进入英语的“角色”。好多人总抱怨在国内我们没有英语的环境,非也。英语环境需要自己去寻找。现代媒体的发展使英语学习者很容易获得纯英语环境,通过电台、电视台可以看到英语节目,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90%是英文的。所以,学习英文不要局限于教室,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机会来用英文“刷牙”。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专家、迷信这速成班、那疯狂班,那就很难把英文学好了。(本文参考了《美国历届总统竞选辩论精选》汉英对照

 

作者博客:艾菲尔 — 飞翔的铁塔

http://www.aifeier.cn

个人简介
刘植荣,独立学者,媒体评论员。 qq:327954416
每日关注 更多
刘植荣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