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网承启类书和丛书的特点?

卫战胜 原创 | 2007-11-12 22:05 | 收藏 | 投票

一、价值中国网象不象“类书”?

  类书,是我国古代工具书的一种,编纂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查典故,性质与现在的资料汇编差不多。它把许多古籍中的原文,按其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摘录、汇集成书。而所摘录的原文只是根据需要,部分或片段地辑取,不加说明解释,因此从这些古代类书中,还可以辑录出不少失传古籍的部分原貌。所谓「类」,是取分类纂集的意思。所以它的类目,大抵是据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来划分。在每个大的部类里面,再分若干子目。类似西方的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时编纂的《皇览》;以后历代都有纂辑。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其中以《永乐大典》规模最宏大,辑录书籍数量最多。

  《北堂书钞》,为唐人虞世南所编,共有19部,851类,160卷。此书是虞氏在隋末任秘书郎时所编撰,所以实际上是一部隋代的类书。「北堂」是隋代秘书省的后堂,虞氏在北堂抄辑群书时,搜集摘抄古籍中可供吟诗作文用的典故、词语和一些诗文的摘句,分门别类地编辑成书。它的体例是在每一个类目中把文籍里相关材料汇集起来,每一文句用大字登载,而后再把文句的出处、上下文以及相关的解释用小字注在下面,注文中间有虞世南的按语。《北堂书钞》所引用的皆是隋以前,汉、魏、迄于六朝宋、齐时的书籍,至今十之八九早已不存。所以,本书在文献保存和辑佚上,有一定的重要价值。

  《初学记》,三十卷,是唐人撰修的一部类书。唐玄宗为方便他的儿子学诗作文时引用典故和检查事类,而命集贤院学士徐坚、张说等编辑此部类书。这是一部以知识为重点的类书,既有豊富知识,又便于临文检查。因其目的主要是为因应皇子们初学诗文的需要而编辑,所以取名《初学记》。全书共分23部,313个子目,每个子目内部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内容豊富,包罗万象。而且此书与其它类书不同的是,其它类书只把材料按类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的汇编。而此书则经过精心编撰。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其体例更近似现代的百科全书,其知识性非常高,故被视为评价较高的一部类书。

  《册府元龟》是一部政事历史性质的类书。宋真宗于景德二年(公元1003年)命王钦若、杨亿等人,开始编修《历代君臣事迹》,直到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编成。书成之后,真宗为之作序,并改名为《册府元龟》。「册府」就是典策的渊薮,书门的府库。「元龟」就是大龟,为古代用以占卜的宝物。古人认为龟可以知未来,测定吉凶,所以凡是可以借鉴的,常称之为龟鉴。《册府元龟》命名的意思,就是说,这部蕴藏豊富的大书,可以作为君臣上下行事的鉴戒。

  全书辑录自上古至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按事类、人物分门编撰。选材以「正史」为主,概括十七史,间用群经、诸子等书,只是不收杂史、小说。全书原有音义10卷,今已失传。书分为31部,每部前有总序,详述本部事迹的沿革;部下又分1104门,每门有小序,议论本门的内容,小序之后即罗列历代人物事迹。不仅材料豊富,而且引用书籍多为北宋以前的古本,故可以校经,也可以补史,是值得珍视的一部类书。





  《永乐大典》是明代的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为了整理历代典籍,命翰林学士解缙等人编修一部类书,次年成书,定名《文献大成》。但成祖以所纂尚多未备,内容简略,复命姚广孝和解缙等共同监修,重行纂编,于永乐六年(1408)完成,改称《永乐大典》。全书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和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此部书收录我国宋元以前重要的图书文献有七、八千种之多,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工技、农艺等各方面资料,采掇搜罗,极为浩博,且多世所不经见之书,明代之前大量秘籍佚文,藉此以传。

  此部书采「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体例,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每字先注明其音义,次录各韵书、字书的反切与解说,再备录楷、篆、隶各体,然后汇辑与此字有关的各种资料,并依次抄录。单字批注中的书名和作者名,全用红字写出,极为醒目。尤其可贵之处,在单字下所引各项材料,完全据原书整部、整篇或整段,全文录入,一字不改,因而保存了许多古书的原来面目。就其体例而言,此部书实兼有字书、韵书、类书之综合功用。

  此部书自编成后,原拟复写刊刻,因工费浩繁而作罢,因而只有写本流传。嘉靖年间,皇宫失火,此部巨帙,差一点付之一炬,因此明世宗命人照永乐原本摹写正副两部,并将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然而因受兵燹之累,正本大约在明亡之时全部被毁,副本在明清易代之际始有散佚,其后又陆续散失不少,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部份书籍遭焚毁,劫后所存之书籍又被英、美、德、俄等列强所劫夺。如今全书幸存的仅三百余册,约为原数的百分之三,且散藏于世界各地,本院则独有六十二册之多。

  《古今图书集成》,旧题蒋廷锡等奉敕撰,其实从发凡起例至初稿书成,都是出自福建候官人陈梦雷之手。书原名《古今图书汇编》,编成后清康熙皇帝赐以今名。雍正四年,全书校勘工作始告一段落,计自康熙三十九年起,先后编纂费时二十余年。全书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初版以武英殿铜活字印行,共印六十四部,后又有铅印、石印本流传。全书分为六个汇编、三十二个典、六千一百一十七部,每一部中又分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现存类书,其规模以此为最,据统计约有一亿七千万字。所采录的古籍极为丰富,凡十三经、十七史,钞录不遗一字;稗史、诸子、文集等,亦十之八九引证全文。集古今图书之大成,书之命名寓意,亦在于此。

  《佩文韵府》为张玉书等七十多人奉康熙皇帝之命而编。此书是一部官修的、规模较大的、汇编词藻典故的类书,为提供文人吟诗作赋时采摘词藻、对偶,寻求典故、轶闻,以便押韵对句而用的。此书正集444卷,收单字一万九千多个,引录的词章、典故达140万条之多。每个单字下加注反切和解释,下列尾字和这个单字相同的词语,如「红」字,下列「长红」、「题红」…等词语。而词语之下,再列举古书里用过的诗文典故例句。所收典故,凡是《韵府群玉》、《五车韵瑞》已采用的,叫做词藻,列在前面;若两书未收的,则标一个「增」字,排在后边。此部类书是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可惜的是,这部类书所根据的资料大多是从其它类书辗转抄袭的,错误相当多,并且出处只注有书名,没有篇名,是其最大缺点。

  《骈字类编》是清圣祖敕撰的官书,为张廷玉等人所编,分为13个门类,计有240卷;自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开始编辑,直至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才完成。所收都是「骈字」,即双音词,或双音词组,是两个字组成的实义复词。把首字相同的词语排在一起,就是齐首字,而非齐尾字。书中分列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珍宝、数目、方隅、采邑、器物、草木、鸟兽、虫鱼、人事等13个门类;有些门类下又细分小类,以类聚词,所以称为「类编」。此书是按类查词头,除了注有书名,并且还注明了篇名,其与《佩文韵府》一样,皆是查诗文典故及词汇的常用类书。

  《渊鉴类涵》是一部综合性类书,是张英、王世祯等人奉康熙皇帝之命编撰,全书分43部、2536小类,计有450卷。每类的内容各分五项,全是以释名、总论、沿革为第一,典故为第二,对偶为第三,摘句为第四,诗文为第五。此部书是以明代俞安期之《唐类涵》作为底本,又采辑唐至明嘉靖年间的《艺文类聚》、《玉海》、《山堂考索》等17种类书的内容,且又采录了二十一史和子集、杂书中的材料,故内容相当充实,是查阅唐宋以至明嘉靖时的典故、词藻等资料,相当好用的一部工具书。

  《格致镜原》,100卷,为陈元龙所编。所谓「格致」,是取《礼记。大学》「格物致知」之义,就是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的意思。「镜原」是探索事物本源的意思。全书分为30类,每类又分若干子目;其体例先为总论,然后引古书,再述该字的字义和该物来源,并于下面列出相关材料。这部书着重汇集了古书里有关各种器具、花草、树木、鸟兽、虫鸟以及各种技艺的记载,并注记原书书名;为研究古代文化史、科技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清代亦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类书。

  二、价值中国网象不象“丛书”?

  丛书,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保存古籍发文化曾起过积极作用。它与类书不同:类书是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整理成为类似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丛书是将原来属于单行流传的书籍,汇编成一部大书,题以概括的总名,成套传存古籍,以供人们检阅。丛书的「丛」字,是总括、聚集与众多的意思。丛书收书不等;一部丛书多者辑书达数千种以上,如丛书集成初编,收书四千一百零七种;少者只有二种,如郭子章辑秦汉国记,仅收三辅黄图与西京杂记二书。丛书名目很多,有丛刻、丛刊、汇刻、合刻、丛编、类编、全书、全集等名称。人们一向把丛书称为学问的渊海,知识的宝山,有的丛书名为百川学海、学海类编、百陵学山等,也就充分说明了这个事实。

  《百川学海》,这部丛书是宋朝人左圭所编,又名左氏百川学海。全书共有十集,一百种,一百七十七卷。书成于宋咸淳九年(1273)。书名取自汉扬雄法言行篇「百川学海,而至于海」文句,意为由众说之学派,而溯学海之渊源。它是我国最早刻印的丛书,全书以天干编次,分甲至癸十集,宋刻本每集收书十种,明刻及其后的重辑本,每集则收书不等。所收多为唐宋人野史杂说,掌故琐记、朝廷故事、轶闻杂事、典章制度等,也有部分两晋南北朝著作,尤以宋人谱录、诗话和书法专着为多,可说是研究古代农学、园艺、诗歌、工艺、书法等重要参考资料。

  《盐邑志林》,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海盐知县樊维成,汇辑了该县历代人士著述而编辑成书。全书共收书41种,65卷,计有三国3种、晋2种、陈1种、唐1种、五代1种、宋3种、元1种、明29种。《盐邑志林》为第一部地方丛书(亦称郡邑丛书)。此书的编刊,又为丛书内容增加新的体例,所谓「郡邑丛书」就是汇辑乡邦文献,宏扬地域文化,为研究各个郡邑的历史、文化、学术、政治、经济、地理和民俗,提供了集中和汇集的豊富文献。

  《汉魏丛书》是一部著名的断代综合性丛书,为明代新安人程荣所编辑。全书按四部分类,共收书三十八种,经部十一种;史部四种;子部二十三;集部无书。为了表明各朝代之间的递嬗关系和发展脉络,此书除了收录汉魏时期的重要著作外,也少量收录汉以前和魏以后的图书。《汉魏丛书》收录诸书,巨细不遗、大小均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丛书收书不作任何删节,举凡原书的序、跋等一律予以保留,从而能较完好地展现诸书原貌,提高了此书的文献和版本价值。

  《古今逸史》是一部专题性丛书,为明万历间新安人吴管所编。全书收书四十二种,一百四十二卷。分为「逸志」和「逸记」两大类,「逸志」再分为「合志」、「分志」两小类;「逸记」则再分为「纪」、「世家」、「列传」三小类。书名称为「逸史」,是为「正史」所不载的巷议街谈,因其内容近于史实,对史书正可起拾遗补缺的作用,故其学术价值相当高。此外,本书收书完善,又无臆改割裂情况,且经编者详加订证,以旧籍原貌刊梓,故在明刻丛书中,洵称善本。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清干隆时期金简奉敕所刊印的。干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时,儒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多种失传罕见之书,而且大都是宋元人的著作。完成后,以木活字排版印行,印成之后,干隆皇帝以「木活字」之名不雅,改名为「聚珍」二字。全书共收书一百三十八种,计经部三十二种,史部二十九种,子部三十四种,集部四十三种,总卷数为二千四百十一卷。

  四库全书/清纪昀等奉敕编/清干隆间写文渊阁


 



  《四库全书》成书於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可说是集传统文化之大成,几乎包罗乾隆以前中国历代主要典籍。《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浩大的文化工程,是中国古代「盛世修书」传统的最高体现。其编纂规模、所动用人力、物力及时间都是前无古人,其数量在中国古代丛书中首屈一指,对当时及後世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四库全书》网罗历代的重要典籍三千四百余种,分装成三万六千余册,其内容分成经、史、子、集四部,部以下再分许多类。全书所用底本有采进本、内府本、敕撰本、通行本、进呈本、《永乐大典》本等,馆臣遂一鉴别,择其善本,并加以考证,体现了我国文献整理、校雠严谨的传统。

  《四库全书》的编纂,缘起于《永乐大典》的校辑。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初,诏令各省采进图书,并开四库全书馆,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大体完成了修纂工作,先后十五年间,动员文人学士三千八百余人,先后钞成七部。分贮故宫大内(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圆明园(文源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及杭州圣因寺(文澜阁),加上翰林院的底本一部。但是经历不到二百年,就已经三部(文源、文宗、文汇三阁)全毁,一部(文澜阁)残缺,翰林院底本也散佚殆尽。现存本院的文渊阁本,是最早钞缮完成的。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有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一册,七万九千三百余卷,比传存的文溯,文津两阁本轶出甚多,是存世最为完备、也最为精美的一部。

个人简介
车库咖啡孵化器是国务院列入双创文件大力推广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每日关注 更多
卫战胜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