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陈嘉珉 原创 | 2007-03-16 12:35 | 收藏 | 投票

我该算得上是个地道的读书人,因为我从没有离开过书本。在我的记忆中,从上小学的那一天起直到年初触网时止,从没有过一周以上的时间不看书。读书成了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读书并不为什么,读书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我就喜欢读书这种生活方式。

从前我读书,是把自己当作真正的“读者”,把书本上的东西当作是世界上最正确的东西,被动地理解和接受它,而很少怀疑它。因此读书一直读到近四十岁,却很少有那种完全能驾御书的感觉。四十岁以前的二十多年间,我系统地读过英语、汉语、古典文学、中国历史、哲学、经济学等大量的书,大多数的书我都以极认真的态度去读它,所读过的每一本书,我都在扉页上注明阅读的日期,所读过的章节,都在前边打上三角符号“△”。人们常讽刺一些读书人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可谓是活着的读书人“死”的三种境界。我想,自己大概已经达到了“读书死”这个死得最劣害的境界——早已“死”在书堆里,不能自拔了,哈哈。

可能是因为读了许多书,“死”得太久的缘故,近两年来,我渐渐有一种感觉,在读书的时候,我不再只是自始自终把自己摆在“读者”的位置上,而是有时、甚至于到后来常常把自己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替作者想一想。读人家的书,有时就像校读和审订自己的文章打印稿似的,这样就发现了这些书有许多问题,书的内容、叙述方式等都有许多问题。我经常放下书本或在睡觉之前细想,刚读过的书到底告诉了自己一些什么东西,它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于是常常为书的内容很丰富但文字功底较差、或文字表达不错但内容片面偏狭而感到遗憾;也常常为有的书的荒谬无知和浅薄买弄而感觉害臊;有的书确有闪光之点,但内容和形式都很粗糙,又在前言或后记中唠叨“由于时间关系,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对这种不尽责任的态度我感到有点气愤。依我读书近三十年的判断能力,在跨世纪的前后几天,我把那些自己认为是经典的著作,重新买来书柜将其整理珍藏;那些使我感到遗憾和气愤的书也留了下来,这些书可作为“反面教材”,在自己的读书和写作生活中提供一个警示;而把那些使人感到害臊的书全部清了出去,足有200多册,五毛钱一斤当作废纸卖掉了。

在我所读过的书中,有鲜明写作特色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自成一体且令我崇敬的有这样一些作者,他们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董仲舒、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兰陵笑笑生、莎士比亚、卢梭、伏尔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鲁迅、朱自清、罗素、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冯友兰、张岱年、梁漱溟、王力、吕叔湘、游国恩、朱光潜、宗白华、季羡林、费孝通、钱钟书、邓小平、浩然、基辛格、萨谬尔森、赵靖、厉以宁、谢冕、李泽厚、北岛、舒婷、钱理群、张维迎、林毅夫、王小波、陈兴良、东海一枭、陈岩……他们的作品深刻、丰厚、沉实、自然、美丽得像天造的山川……

(陈嘉珉,20011223日) 

陈嘉珉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jm

个人简介
周易管理哲学家,传统文化学者,武林诗人,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第三代传承人。著述经济、哲学、历史、命理、堪舆、玄学、武道诗文一百二十余部(含读书笔记)。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嘉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