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广推“舒适专业”加剧脑体倒挂

刘长杰 转载 | 2008-02-29 15:03 | 收藏 | 投票

高校广推“舒适专业”加剧脑体倒挂

 

  --专访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

 

  时代商报:老师您好,首先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究竟什么是脑体倒挂? 

 

  张思宁: 脑体倒挂是指受过多年训练的脑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低于缺乏文化知识的体力劳动者(包括文盲)在相同条件下取得的报酬数量。相同条件一般是指相同的工作时间,也就是说,脑体倒挂是指相同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的价格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的价格的现象。 

 

  时代商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张思宁: 脑力劳动一般属于复杂劳动,而体力劳动一般属于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可以创造出较之体力劳动更高的价值,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社会财富,对社会的贡献大些。如果只计算劳动时间的长短,不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实际贡献,既违背劳动价值规律,又不利于鼓励人们积极学习现代化知识,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不利于整个社会进步。 

 

  正常情况下,脑力劳动者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其报酬应该高于体力劳动者。这也是脑力劳动再生产的需要。复杂脑力劳动能力的形成,需要比简单劳动有更多的支出。

 

  时代商报:上一轮“脑体倒挂”是在什么时间、背景下出现的?

 

  张思宁: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脑体倒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具有的不同价值,长期工资制度的僵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迁的过程中,体力劳动者先于脑力劳动者进入市场经济,最先获得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就形成了脑体倒挂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随着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单位和社会群体融入市场经济,这一轮的“脑体倒挂”早已结束。

 

  时代商报:为什么会出现新一轮脑体倒挂,新一轮脑体倒挂有什么特点?

 

  张思宁: 新一轮的脑体倒挂的原因是教育的普及造成了“黑领”的短缺,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两头紧缺中间过剩”的现象,高端技术人才、生产一线的简单劳动力短缺,中间的文员、管理等有一定技术含量、工作较轻松舒适的非生产人员严重过剩。

 

  随着政府和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新一代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快速升级。求学时往往会考虑择业,高校不断推出“舒适职业”的专业,成了这种倒挂现象的推手。

 

  于是,在大学生和农民工之间就出现了“脑体倒挂”。大学生低工资就业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大学生与农民工的名义工资并不存在传统意义的“脑体倒挂”,但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大学生在就业初期的实际收益确实存在“脑体倒挂”,但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肯定高于学历较低的农民工。

 

  时代商报:农民工收入的提高对于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

 

  张思宁: 农民工收入的提高,可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而且能减少农民工的犯罪率,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按照学历制定最低收入标准的一个负面效应在于,高学历并不等同于高素质、高能力,“如果收入以学历论之,也许会扭曲大学生对‘高学历’的追求初衷。”社会、学校和家庭将更加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让人们更加尊重劳动。

 

时代商报:新一轮脑体倒挂有什么危害,能不能尽快结束?

 

  张思宁: 新一轮脑体倒挂的出现,与“高等教育收费占中国普通家庭支出高额比例”的社会现实有关。应该警惕新的“读书无用论”,尽快完善高等教育培养的成本核算,规范收费问题。只有正确对待脑、体劳动的报酬,解决脑体倒挂的社会现象,才能鼓励社会中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风气,推动我国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

 

  同时,此次脑体倒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这样的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解决。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一定能得到改变。社会要求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在注重教育的同时,也会关注能力的培养,家长不会单纯地追求学历,会量力而行地选择教育,360行,行行出状元。

 

  本报记者 吕业辉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