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全面“洗脑” 应是全民参加----------关于“减负”所想到的建议(续四)

顾绍骅 原创 | 2008-06-13 08:26 | 收藏 | 投票

教育改革全面“洗脑” 应是全民参加----------关于“减负”所想到的建议(续四)

     顾绍骅

完全统一体制、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答案的教育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得多。那种单向说教的灌输教育,将使学生缺少实践体验的过程;整齐划一的均衡教育,将会剥夺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甚至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我们正在受“高考制度”的折磨,而这种看似“基础扎实”,实为“计算机”似的教育体系——它机械的、重复的、大量的、程序的、单一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和意识去进行创造性思考、有创造性成果……。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将教育拖进一潭死水,进而丧失生存与发展的机遇,更无法迎接新千年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让中国教育在体制、机制、政策、课程、教法诸方面都能够“活”起来。让21世纪的中国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一项何等艰巨而光荣的历史性任务!

2003728的《楚天都市报》的“中国视点”栏目报道了不得了的消息——《北大高才生街头卖肉——“屠夫状元”引出人才话题》:38岁的陆步轩当年以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考入北大中文系,如今却靠开家“眼镜肉店”的小店苦苦度日。当年的理想遭遇现实生活的磨难,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成了往事陆步轩的心痛还要持续多久?他的遭遇是人才浪费还是……。

关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性不是简单的搞个创造思维训练课就能解决的,它涉及到很多很多因素。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造性。杨振宁教授在2000年中国科技协会大会上的一次学术报告中说到教育问题:八十年代,几乎国际上的舆论界普遍认为日本将全面赶超美国(经济、军事、科技),可十多年过去实际情况如何呢?美国持续120个月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而日本,陷入了极度经济危机之中,至今还未摆脱。这两国在教育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只要查阅一下教育资料,只要这两国共同出现的时候无论是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还是同龄人的有关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测试,只要有日本人参加的,日本人基本上成绩处于前三名;只要有美国人参加的,美国人基本上成绩处于后三名……。由此看来基础扎实与创造性、经济发展似乎是成反比例。应该注意到美国早在70年代开始,教育观、价值观就在发生重大转折;把知识技能放到了第二位,而更多的重视,更多的关注个性的全面发展、关注创造性的发展,关注人的自尊、自信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我们今天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最重要的方面。

中国的教育强调狭窄的专业——“基础扎实”,而美国的教育比较关注广泛的兴趣、教育训练无规划——“个性化发展”。

中、西方教育对比一览表

类别

中国教育

西方(美国)教育

教育重点

知识、技能、技巧

参与、多样化、创新成分

教材内容

知识的难度大、面窄、陈旧;教育训练比较扎实。

知识的深度浅、面宽、新异;关注广泛的兴趣、教育训练无规划。

考试

统一的答案(教师说了算)、全社会教育系统为分数而奋斗。

关注个人思考、强调“自圆其说”。

评价

以分数、重结果(被动的)。

引导学生反思、重过程(积极主动的)。

创造性

创造性匮乏、因循守旧。

 异想天开、创造性强。

实践能力

从小崇尚书本,不善将有限的知识由于改造现实生活、生存环境,以提高生活质量。

创造生活、改造生活;追求生活质量、关注生活环境。

创业精神

“基础扎实”,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机会)思考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个人、社会);几乎成天研究“打好基础”(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以美国为例: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便意识到落后,就立即进行了教育改革;1962年以后,美国在科技、经济等诸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其中仅哈佛大学就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说“糟糕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大众的读、写、算太差,但却是世界一流科学家的 “摇篮”。

 

让中国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需要良好的政策空间,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环境,是鼓励师生勇于创新的关键。

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确保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解决处境不利人群子女教育问题,都是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在实施平等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教育选择,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同时,应当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完善高考选拔政策,改进大学招生方式,让更多有研究创新潜质的青年,走进高等学府,而不至于无端埋没他们的才华。

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哈佛大学三百五十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人的智力结构,通常有很大差异。学生不可能什么学科都学得很好,或长于文史,或长于数理,或长于制作,或长于艺术,这是正常的情况。人无全才,如果只限于、忙于“补短”,则必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扬长”。“全面发展”、“平等对待”不等于“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求全责备有可能导致平庸。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天赋和潜能,教育应当成为“扬长”的教育,不能只忙于“补短”而压抑有特长的学生。

   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励冒尖,也允许在某些方面暂时落后。人无全才,“合格加特长”就是有用之才;承认差异,扬长避短,人人都会展现出独特的才华。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抵制不良信息,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习。 未来的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他们的信息和知识可能比教师知道得还早还多,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学生的需要。所以未来的教师将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有人认为,在网络时代教师的职业将消失。笔者不认为这是正确的。教师的角色会有变化,但不等于教师将消失。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单纯的专业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领域自身的问题,它是历史的必然,是我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是我国教育融入国际教育主流的必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灵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一方面顺应了世界终身教育思潮,一方面也能够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基础的,重要的作用。

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在四个方面(1、有健全的人格;2、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3、会学习、能创造;4、包容多元文化并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发展:
    1、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2、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3、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4、文化方面的发展:包容多元文化、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

六大弊端

(1)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

(2)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3)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5)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课程存在的弊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

 (1)紧张的师生关系,

 (2) 刻意的表演性 ,

 (3)高度的封闭性,

 (4)过渡的计划性,

 (5)机械的操练性,

 (6)单一的评价性 。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两课标准研制为例)

(1)教育回归生活—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a. 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只有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可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b.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之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只有且只能在他们的生活之中进行。

c.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教育一方面要为儿童成人后的生活品质提供预期性引导,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这种关注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和无选择的复演。

d.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与童趣的课程价值。通过儿童实际的感受、参与、创造生活的过程能动地建构自己的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在生活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为教育过程中的儿童争取生活的权利”(联合国科文组织会议主题)

(2)课程综合化

   a.课程综合化是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这种趋势主要针对分科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人们认识到至少在一些领域中,必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b.课程综合化是因为儿童生活的本身是综合的,没有一个人的生活是按照学科分化的;儿童发展是整体性的,他们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更大的综合性。

c.综合课程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本身是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的。要把知识运用到对人有意义的问题上去,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d.综合课程推进与实施的策略:一是积极与稳妥,二是主要在小学设置。 如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课程;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科学课程。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明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 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20038

 

个人简介
顾绍骅、男 、(社会兼职:砚池书画社社长、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国画研究会中国书画导师、“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兰亭书画院副院长、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顾绍骅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