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中石化借油价扩张 碾碎半数民营加油站

刘长杰 原创 | 2008-06-20 00:0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2006年新闻笔记第十一篇》

  中石油中石化借油价扩张  碾碎半数民营加油站

  http://www.scol.com.cn四川在线(2006-04-0914:55:21)

  来源: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长杰  实习记者  张向东  长春、沈阳、北京报道

  “国营油企的旗帜已经插遍中国。”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副会长康阳顺说。

  数据证明了这一点。2005年,中石化在控制了国内近300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再收购加油站1200座,其国内零售市场占有率也借此上升至约55%;中石油也扩张强劲,国内加油站总数达到18164座,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约32%。

  20000座加油站的数量,只能拿到不足15%的市场占有率,在民营油企逐渐黯淡的星光背后,是逐步崛起的垄断身影。

  民营油企13年

  “13岁的企业,如何与50岁的企业比高度?”康阳顺这样描述民营油企和中石化、中石油(下称“两大”)的市场关系。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内石油零售市场第一次出现了政策松动。当时,各省的石油公司基本是在各省经委管辖之下。由于属于地方管理,因此在审批终于“开口儿”的形势下,民营加油站开始迅速进入。

  1993年之后的5年间,是民营油企的幸福时光。由于在体制上、管理上既有的优势,民企在市场上迅速扩张。截至1998年,在全国8万多家加油站中,60%以上为民营油企所控制。以吉林为例,该省同期2600多座加油站中,国营的800多座,其余的都是民营。

  1998年,石油体制改革,“两大”公司由原石油部、化工部转制而成立。以加油站为主的零售终端,也由此划南北而治:长城以南归中石化,以北归中石油。

  “当时,没有人在乎‘两大’的成立,因为不缺油。”沈阳沈辽路加油站的一位林姓负责人说。

  当时“两大”的推销员经常光顾他的加油站,不但给予他小恩小惠,还央求他将5千吨的年度购油计划“提升”到1万吨,以便帮助其超额完成售油任务。与此同时,不属于“两大”系统的地方炼油厂,也以低价来竞争民营油企的销售渠道。

  占据大半棋局的民营油企,陶醉于滚滚油财。

  “两大”成立后,悉数收编了各自为战的省石油公司,并实施垂直管理模式。由于管理体制的逐渐理顺,效益日渐显著,“两大”借此开始了他们的扩张之旅。

  与此同时,以安全隐患严重、经营伪劣油品、偷税漏税等等问题为由头的加油站清理整顿,也随之展开。几年的整顿之后,数万家加油站的经营资格被取消。

  除了新建自己的加油站外,“两大”开始逐步整合地方炼油厂,从而达到控制源头的目的。

  以中石油为例,原来隶属东北三省的数家地方炼油企业,由于效益不佳,最终陆续被中石油间接控制。地方炼化原本可以自由供给市场的石油,旋即成为中石油的囊中之物。由于对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政绩指标)和利税的双重需要,这一控制行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占据大半市场的民营油企,逐渐失去了油源和批发价格的双重优势。

  2002年,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国内的石油零售市场即将对外资开放,“两大”由此打破固守的销售区域,开始相互渗透扩张。为争夺对方的终端销售市场,“两大”纷纷采取了自建加油站和允许民营油企加盟两种方式来进行市场推广。

  由于加盟“两大”后,有了油源的保证,暂时缓解了“油源困扰”的民营油企,尽管偶尔面临“吃不饱”的境遇,但大多数仍然可以继续经营。

  然而随着全球石油紧张时代的悄然来临,民营油企“牵手巨头”的理想迅速成为明日黄花。

  “两大”借势扩张

  民营油企的命运真正转折发生在2004年。这一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原油供应也不稳定,而急速扩大的国内市场,需要依赖更多的进口油保证需求。

  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盟“两大”的民营加油站在向“两大”申报需求量时,经常得到“油源紧张,限量供应”的答复。“供给量只是需求量的一半是经常的事情。”

  民营油企与“两大”之间的特许经营模式是不完善的,更多的是一个供油协议。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油品营销与加油站管理所所长王旭东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具体签多少年,交多少钱,都是谈判出来的结果。到了协议规定的年限或者中间出现了违约行为,都是可以中止合作的。“两大”也都是企业,当出现资源紧张或者复杂的市场情况时当然首先考虑自己体系的问题。

  2005年夏,油荒蔓延全国,在中石油的努力下,东北没有受到油荒的大面积冲击。以沈阳为例,中石油旗下130多家直营加油站全部可以得到足量供应,而特许加盟站却经常缺货,甚至出现过“无油可加”的窘境。

  因为油源紧张,有些加盟油站甚至从“两大”按零售价格拿油,这直接导致加盟油站亏损。

  无油和高价,让许多民营油企从2004年开始,就选择出售自己的加油站,从而退出了市场。

  2006年初,随着中石油以安全为由,宣布与民营油企解除特许经营协议,“两大”与民营油企的“友好合作”正式结束,变卖加油站更是蔚然成风。

  而前来接盘的,几乎都是“两大”。

  也有例外,在长春,由于有众诚、中润、春城等实力较强的股份制公司存在,因此很多民营油企多了另一种选择,那就是加盟这些企业,谋求生存。

  4月4日,坊间上海星城石油有限公司要“卖身找东家”的传闻,得到了该公司一位内部人士的证实:新东家中海油将收购该公司的22座加油站以及上海的若干油库。

  “资源是垄断的,没油;油价是倒挂的,赔钱。”星城的这位人士如此干脆利落地解释要卖掉公司的原因。这家成立于1996年、颇具规模的民营石油公司,在2005年7月被旧东家中石化“断粮”之后,最终委身中海油门下;而星城付出的代价,就是拿出逾50%的股份换取中海油较为稳定的油源。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位内部人士用哈姆雷特的语言描述星城的境遇。事实上,星城所遭遇的,只是全国已逾20000家民营石油企业的一个缩影。

  2005年,中石化全年发展加油站1200座;中石油的情况是与“九五”末相比,加油站从11350座增加到18164座。“两大”的战略布局已然到了收官阶段。

  “上门卖身”

  2006年年底,国内石油销售行业将迎来对外资开放的大限,届时,按照入世承诺,国家将对外资全部开放石油零售业务。有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共同控制市场,“两大”非常希望能更多地收购民营油企,以最大程度地控制国内石油市场份额。

  “两大公司的手段也确实变了,原来他们是以抢占加油站点为主,现在则是以断油为主。”湖南新华联国际石油公司贸易部经理黄靖说,在现行的体制下,“两大”既当裁判又当球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供货商,这些都会导致整个市场的不公平。

  “两大”只把民营油企当成他们的用户,而不是战略伙伴。康阳顺遗憾地说,除了整体收购外,“两大”似乎就不能够通过谈判,用参股的方式来解决加油站的经营问题。

  “我就在等,坚持撑到年底,等到外资来了找我们。”四川省四通石油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远轮对记者称,“到时候,就算是投奔外企,也不愿意再在中石化和中石油的门下忍气吞声。”

  现在看来,大部分“挺过来”的民营油企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甚至有点翘首以盼“外资快些到来”的味道。

  然而目前的情形是,“李经理们”在剩下的8个月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要忍受缺油和倒挂的痛苦。上海星城的那位内部人士更是预测,目前环渤海地区的好多民营油企都已经快撑不住了,估计到6月份,“上门卖身”的情形将会进入高潮。“政府的态度是很明显,即与其到时候让外资买去并控制国内部分民企的石油供应,还不如由我们国家自己人来控制。”他说,“只是不好说出来而已。”

  王旭东说,“两大”没有责任管民营油企的死活,因为他们是企业,不是国家部门;民营油企的处境,是国家体制造成的,主要责任不在“两大”。

  然而垄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来自韩国的经验表明,适度竞争的石油零售市场,有助于国家能源价格的稳定。这个面积和吉林省差不多的国家,光大型的民营石油公司就有5家,其他的小公司还有若干,而原属国家的那个石油公司,因为效益不佳转售给鲜京石油。

  “重要的是法律没有规定‘两大’不能做什么。而这两个控制石油上下游产业一切环节的垄断型企业,对我们国家未来的能源发展不利。”康阳顺说,“如果你把给‘两大’的特权,给任何一家民营油企,那么结果是一样的,他甚至想独占市场的野心更为突出。”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