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贝塔斯曼”

张泳 原创 | 2009-01-31 22:43 | 收藏 | 投票

  商场如战场,胜负本不稀奇。但世界传媒巨头贝塔斯曼在中国市场的黯然退出,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08年,它宣告关闭在中国的36家21世纪图书连锁书门店;7月3日,终止中国书友会的运营,全面撤离中国图书业市场。

  将一个苦心经营13年、曾经拥有150万会员的巨大“蛋糕”拱手相让,对贝塔斯曼而言,无疑是痛苦而无奈的选择。自中国国门对外开启以来,在这个13亿人口的竞技场上,雄心勃勃进来而又灰头土脸出去的外资企业已不在少数。贝塔斯曼的撤离也许同样可以归咎于“水土不服”等共性因素,但深究一步,网络虚拟经济的冲击是其“个性化”的致命要件。

  有资料称,当贝塔斯曼新任CEO热衷于广铺门店之时,中国的许多读者已将兴趣转向大折扣网络书店。同样是购书,贝塔斯曼的最大折扣在9折左右,而卓越、当当等网络对手最低打到了5折。结果贝塔斯曼的邮册被一些消费者当成了网上购书的指南。

  准确地说,是网络经济中的网络销售让贝塔斯曼败下了阵。如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科技使得网络不只是一种信息载体,网上网下相连接、虚拟与现实互动,已经构成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就网络销售而言,也许对商品特性还有某种要求,但网络经济的竞争力已渗透在广泛的时空中。我们不妨将贝塔斯曼当作一面镜子。

  网络经济的成功案例足以让人怦然心动。如果说比尔·盖茨遥不可及、高不可攀,那么马云的阿里神话和马化腾的腾讯传奇则真真切切,看得见、摸得着。更不用说那些只在网络平台注册一个门店、足不出户就将买卖做得红红火火的“网络老板”了。

  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源于实体经济。且不与西方发达国家、地区论短长,就是和北京、广东、浙江等相比,网络经济也是起步晚、发展慢。虽然作为概念的网络经济、新经济早已耳熟能详,但从概念变成经济形态、经济实力,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阿里巴巴的崛起得益于日益壮大的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对虚拟经济的现实需求。从这个角度说,江苏肥沃的实体经济土壤有条件孕生充满活力的网络经济,但相关部门和企业需摒弃将网络经济等同于“泡沫”、“烧钱”等的偏见,以做实体经济的热情来做网络经济,从而赢得一方发展新天地。

个人简介
张泳:高级电子商务设计师、实战派电子商务人士,长期从事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营销、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研究,结合西方的电子化进程,对本土特别是农业电子商务化、本土电子政务化的趋势作为了深入的一线考察。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