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 :“洋威胁”敲响本土中药警钟

杨昌顺 转载自 王曼 张方 医药经济报 | 2009-11-13 10:31 | 收藏 | 投票
“洋威胁”敲响本土中药警钟
2009-11-13

  近日业内传出诺华将收购本土药企研发中药的消息,事实上,外企对我国中药觊觎已久,并且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如2002年诺维信公司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提纯中药的信息,介入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德国马博士大药厂用于治疗便秘的植物药抢滩中国;日本大幸药品株式会社的汉方药新剂型强力推向华南市场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外商投资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不下40家,在“药都”河北安国,就有港资、日资、美资的4家合资或独资公司从事中药饮片生产。外企抢注中药专利更是疯狂:江苏出现的包括薄荷在内的六七种中药材专利,被德、法等欧洲企业抢注;日本企业不仅在深圳、上海、吉林、四川等地建有饮片加工厂,还在南方城市开设了号称“中国第一家专注精品中药饮片的经营企业”等。笔者不禁要问,中国本土中药企业怎么了?

  可以说,中国中药在国内外市场都已受到严重威胁。部分发达国家一方面用高科技手段突破中药技术难关,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我国中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他们又以知识产权为武器,企图独占被其获取的中药财富。市场上热销的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叶制剂、日本的救心丹等,都是中药的“衍生物”。而在欧美市场,我国的中药(包括中草药)只是按保健食品而非通过药品正规途径出口,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新医改当下,外企的中药研发势头有增无减,再一次为保护我国中药产业敲响了警钟。

  笔者以为,本土中药企业首当其冲的是提高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中药保护应得到社会的认同、保护和传承。

  其次是政策支持。今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新药审批应考虑中药特色。《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则提出中药经方名单,制定经典方注册办法,使中药发展更符合自身特点。但仅有这些指导政策还是不够的。出台有益于中医医院研发、生产、使用院内制剂的意见,鼓励优质优价、定期调整等为中药产业、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发展源泉亦十分必要。

  再次,提高我国的中药研发实力。不仅是硬件的补充,还要在研发体制上有所动作。如基础性研发投入方式、机构设置、研发效率等。值得欣慰的是,国内许多中药企业都在加快中药研发的进程。如白云山中药厂一举投入6000万元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中药消炎实验室;三九企业集团规划投资7.2亿余元,建立现代中医中药产业化研究开发基地项目,并通过收购日本东亚制药登陆日本等。在中药研究上,企业切忌急功近利,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领域的研究。

  最后,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探索中药对人类的贡献。如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干细胞生物实验室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研究所合作启动中药调控干细胞分化机理研究,诺华投入3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展开为期3年的中药提取物研究等,类似这样的合作方式,更能提升自身实力,本土企业不妨借鉴。

  虽然世界各国和地区人们使用中医药产品由来已久,但我国中药产业真正参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时间却不长。在当今全球经济低迷、国内新医改浪潮席卷之时,中国中药产业面临的既是绝好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

 

杨昌顺   www.yangchangshun.com

聚焦医药,紧跟政策,关注热点,传播理念 

ycs7669@gmail.com 

 

杨昌顺原创及相关文章

更多杨昌顺的医药咨讯

 

 

作者: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王曼 张方 来源:《医药经济报》2009年11月12日

 

个人简介
佑创伟业总经理,从事医药大健康产业18年,专利超过20项。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