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17

梁学善 原创 | 2009-03-31 08:42 | 收藏 | 投票

3.教育中的“过度保护”

 

  创新者的一个重要的素质便是独立自主的个性和能力。这种素质的养成主要依靠环境的锤炼。然而在中国的教育中,这样的环境往往有着太重的人为痕迹,也就是说教师非常主观地为学生设定各种各样的所谓“环境”,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应付这种“人工环境”,由此而产生的弊端有二:(1)虚拟环境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学生走向社会必然无所适从;(2)由于“虚拟环境”基本由各种各样的任务构成,如无穷无尽的上课、对学生行为上的过度管束等,通常这种管束也只是在形式上规范了行为,学生习得了盲从惰性,却丧失了自律的能力,因为学生这些任务面前除了听命,别无选择。创造力培养自然缺少应有的空间和机会。

 

  台湾学者龙应台曾写过一篇叫《幼稚园大学》的文章,其中就较为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式的“抱着走”教育如何将20岁的学生“训练”成只有5岁的处事心智。作者以心理学家Levy对“过度保护”的诠释,来说明这种教育的特征:

 

第一,给予过多的接触----“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我”;

 

第二,禁止他独立自主----“你不许……”;

 

第三,将他“婴儿化”----“乖,早睡早起”;

 

第四,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加诸其身---“你听我的……”。

 

  教育中与“过度保护”形成对照的是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以为学生大了,无需管教。且不论这其中教师如何的失职,单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放任自流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自治能力通常是和自律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创造需要一定的压力作推动,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这些都不是天然生就的。对于一名已经习慣严格管教的学生来说,一下子进入完全自由的环境,同样不能有效地养成自主自律的精神。

 

个人简介
谷伊笙燕麦健康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