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山东经验”,向应试教育开刀

王贵成 原创 | 2009-04-21 10:10 | 收藏 | 投票

   素质教育几乎成了中国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一块心病 。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尽管文件下了几十个,很多省市还出台了不少素质教育措施,对学生作业量、睡眠时间等都做出了限定,但是到了基层教育行政官员和校长手上,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最终不了了之。“轰轰烈烈谈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于是就成了中国教育界里一个让人尴尬的怪圈。

   但这个怪圈从2007年年底开始就被山东实施的素质教育新政(媒体称之为“山东经验” )打破了,一年来,学生、家长、教师逐渐从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慢慢走了出来,素质教育的理念被逐步接受了。山东举一省之力,从一省的高度来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政,为中国教育打开了一扇希望的天窗,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一抹曙光。

   让我们先来看看“山东经验”的核心精神有哪些。

   核心精神一: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政绩观,优化教书育人环境,打破唯分数至上的狭隘政绩观。2007年年底,山东出台了40条中小学办学规范,重点规范课程、课时、作息时间、作业量和考试评价机制。另外,山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多个方面触及了应试教育顽疾。比如,改革单纯以分数取人的评价机制,中小学日常考试实行无分数评价,恢复日常考试的诊断功能;给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更多元;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中考不再只看一次升学考试成绩,而是以平常的学科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在高考改革方面,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录取标准逐步走向多样化。同时,规范高中招生秩序,改革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机制,改变那种分数至上的政绩观,引导地方和学校从拼分数向拼育人的方向转变。为了遏制恶性竞争升学率之风,山东明确禁止各地、各校统计、发布分数,进行排名竞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宣传炒作升学率。

   核心精神二: 治顽症,动真格,用重典。虽然育人观和教育政绩观已经改变,但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惯性太大了,一些地方和学校依然想像以前一样,穿应试的鞋走应试的路,而让素质教育靠一边站。因此,山东教育部门这次显示了“与其坐而议,不如起而行”的改革决心,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惜动真格,用重典。

  2008年2月1日,是“40条”出台后的寒假第一天,省教育厅相关处室人员组成6路随机督察小组悄无声息地奔赴各地市。他们沿着公路,随机抽检学校,查学生作息时间表、课程表,与学生和教师交谈,足迹遍及46个县(市、区)70余所中小学校,发现了4所学校有违规行为。2月3日,山东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后开出第一批“罚单”:对于违规上课的4所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当地政府对4名校长给予了行政警告处分。这个寒假,以往加班补课之风被刹住,绝大多数师生过了一个多年罕见的完整假期。

  此后,类似的督察组随时可能出现在违规学校里。为督促学校规范办学,省教育厅开通网上举报信箱、举报电话、组成督导组随时进行暗访督察。据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介绍,截至目前,山东省教育厅接到反映违规办学情况的群众来电、来信两万余件次,根据举报线索,省教育厅组织了100多个检查组,暗访了4000多所中小学。对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高压”之下,山东高中以前那种“白加黑”“五加二”任意延长学习时间的应试之风,初步得到遏制。

  6月25日,山东高考分数公布后的第二天,德州二中在学校网站发布“特大喜讯”,宣称学校2008年本科军检线及艺体双过线人数“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并对高三“考得好”的班级及班主任进行排名。喜讯发布后的第二天,德州二中被全省通报批评,学校主要负责人受到严肃处理。随后,又有三地教育局、10所学校被通报批评。

   一年中,对违反了素质教育规定的学校和地方,山东开出了几十张教育“罚单”——12所学校被撤销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24所学校被通报批评,两所学校被暂停招生; 3名校长被免职,还有28名校长、副校长、县教育局负责人受到行政处分,总计有30多名校长、副校长被处分,30多所学校被处罚。这些学校不仅声誉受损,还有真金白银的损失,学费标准相应下降,有的学校因此会损失几百万元学费收入。

    以如此大的力度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在山东历史上从未有过,在全国也很罕见。正如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所说的那样,“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涉及到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山东通过一年的实践表明,遏制愈演愈烈的应试之风,使教育回归育人功能,尽管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完全能够有所作为。”

   是啊,在应试教育的肆虐疯狂面前,各级地方政府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当然,各级教育部门如果只是一味地出台一个个的规定,那么,除了显示自己的束手无策,除了让应试教育更加肆无忌惮之外,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而只有像山东的教育主管部门一样,以一省的力量,从根本的教育制度入手,改革育人观和教育政绩观,然后辅之以果敢的处罚手段,用铁腕引导教育走上素质教育之路。反之,如果徒劳地等待人们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后才去实施素质教育,试问,我们已经等了几十年了,还要等到何年何月呢?要知道,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教育的强大原动力作支撑,时不我待,我们不能再绝望地等下去了!我们需要的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主动去剪除应试教育这颗附着在中国教育肌体上的毒瘤。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经验”以一省的力量去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整治的是教育内部环境,它不会树敌过多,不会引起社会上广大家长的恐慌心理,因为全省所有的学校都这样搞,就不会再出现家长们所欢迎的那种升学率奇高的监狱式学校,在高考升学率上就不会有太大的起伏变化,但这种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的,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竞争力也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更为重要的是,久而久之,“山东经验”还能改变人们以前那种陈腐的应试教育观念,当人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素质教育的熔炉里,不但不用做以前的考试机器,而且照样能上大学,还能得到全面发展时,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怕不能在民间生根发芽吗?

   只要全国的其它省份都能放下患得患失的心理,奋起学习“山东经验”,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沿着这条路勇敢走下去,那么,素质教育的绚烂之花必将开出,中华民族的未来就必定是光辉灿烂之途。

   注:“山东经验”的资料来源于2008年12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个人简介
喜欢研究历史,谈论教育,评点天下小事,多写杂文、随笔,主要发表在《杂文报》、《书屋》、《文史天地》、《山西文学》、《搜狐》等十几家报刊网站。曾获2007年搜狐教育博客群年度人物,2008年搜狐教育十大名博等荣誉。现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