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基本原理02

梁学善 原创 | 2009-04-30 10:51 | 收藏 | 投票

蒙特梭利教育原理
  蒙特梭利以直观观察的方法,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分析,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内在潜力,主张让儿童在自由与关爱的环境中,充分发展他的潜能。概括起来说蒙特梭利的教学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

  1.环境适应理论。环境是与遗传因素相对来讲的,她讲的环境不仅包括学校,还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环境。蒙特梭利把环境比喻为人的头部。她说头部是人体生命的重要部位,能听能看能嗅,有思维,掌握人的身心发展。她认为环境是能主宰一个人耳聪目明的关键,这个环境对人的影响远远比遗传重要,它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景。在儿童教育上,她认为,后天环境影响能弥补儿童先天的不足,能诱发其内在的潜能。她认为,适应环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比如,1920年印度两个狼孩,刚回到人间时,一个2岁、一个8岁。由于从小她们离开人的生活环境,和狼生活在一起,因此就养成与狼一样的生活习性。如:嘴不会吸吮,两手不会抓握,连发声也变得象狼发声一样,夜晚不睡觉,常常发出狼叫声。虽然她有人类遗传的素质,但她们从小和狼生活在一起,所以她们一切生活方式都显示出不适应人的环境了,表现不出人类的一般特征。也有报导,有的家长把孩子关在家里,不和外界接触,最后孩子的智力退化,身体骨骼也有退化,生长也退化。这就是环境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的例子。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蒙特梭利说,在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这个有准备的环境,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就是包括老师和儿童这两个因素,教师教,儿童学。但蒙特梭利认为,教育应包括老师、儿童和环境这3个要素。而把环境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因为人类的各种智能和体能都是为适应环境而成长的,所以教育要紧密结合儿童成长的法则,设计出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蒙特梭利说,教育要创设各种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发展。美国有的幼儿园,筑小土山,种有树,孩子往小山坡上爬,2岁多的孩子,爬爬就吱哩咕噜滚下来,老师都不管,孩子们还要继续爬。在日本有的幼儿园,有意把地弄成坑坑洼洼的,有意的暗示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他们把环境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准备的环境,不是现在我们都把环境弄得好好的,这个危险品不准动,那个不准动,地也铺得平平的,走起路来软软的,人家外国的幼儿园却不是这样。
  2.独立成长理论。我在市场上买一盆花,因为不了解这盆花的特性,希望它快快长好,就每天浇多多的水,十天之后,花枯萎了。对小孩子的教育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父母都是为孩子吃饭问题伤脑筋,追着喂饭,孩子不喜欢吃饭时,父母着急,围着她转,这个道理是我们不了解孩子需要不需要吃,植物也好,人也好,应适合自己能吸收的程度,就能长大,如果不适合他吸收的程度,它就不能长大,甚至还会伤害他。比如那盆花,适合它吸收了,它就会长。可是我不了解它的属性,拼命地给它浇水,就会伤害了它,所以它就枯萎了。同样,如果我们的喂养不适应孩子的成长,你拼命的喂他,他就容易生病,容易产生其他效果。现在的孩子太娇惯,反而容易伤害他。因为孩子出生,生理的各项功能没有健全,心智的发展也没完全成长起来,他无法马上独立,它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一天天长大。孩子一步一步地学会爬跳,渴望脱离大人的摆布,使用自己的双手触模这个世界,以自己的双脚走向自己想要去地方。这不仅孩子天生心理想让自己变成大人的那种想法,而且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聚力量。所以说独立成长理论,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独立成长的主要目标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并且具有发展的生命能力;二是,独立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让孩子尽快的独立,才能更快更早的迈向自己想去的地方。有时我们经常把孩子守在自己的身边,她不能独立,她就不能更快更早地迈向自由。国外的孩子,刚上初中就到处跑,到各个国家去旅游,参加各种活动,离开父母。我们总是舍不得,她不能尽快地独立,就不能尽快地迈向自由。
  3.生命自然发展理论。生命自然发展理论是指从胎儿出生到生命结束的全过程。蒙特梭利认为:生命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充满秩序和规律。这是一种自然的法则,她举例说:母鸡生下蛋后,母亲所能做的就是给蛋供给温暖。至于蛋里如何变成小鸡,然后破壳而出,这只有靠蛋壳内部的胚胎自然形成,靠蛋壳内部的小生命自己一步一步的长大,破壳出来,老母鸡不能,也控制不了,蛋壳里内部的小生命成长,不能帮助她破壳,里面的小生命是靠她生长的规律,一步一步成长,这是生命自然发展规律。人也是这样,人——受精卵——成胎,从这时开始就含有了未来成为人的规律,预定的计划,按这个预订的计划定下了成长步骤,自我实现的活动,完成他伟大的生命,如孩子:一月能抬下颌;二月能抬胸,三个月能伸手够物,四月能坐,五月能抓玩物,六个月能坐抓玩具,七个月能坐,八个月能扶站,九个月能站立,十个月能走,十二个月能拉着成人的手走,十三个月能牵手走上楼。1岁多能独立走路,这些说明人类自然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规律,概括地说,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不是人为地预定计划的,是自然法则,是自我实现完成的。
  4.吸收性心智理论。在吸收性心智一书中,蒙特梭利说:人并不止在大学里才发展,而且在出生之时,就已开始了心智的成长,而且在生命的头3年中,其发展的程度最为可观。”“生命最重要时期,并非大学时代,而是人生之初,即0~6岁阶段,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人的潜能,其最伟大的工具本身,开始形成之时。”“每个孩子都有自发的学习潜力。幼儿尽管缺乏经验,但他们所拥有的,最丰富的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界。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一种外部模式,并且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成为他心里的一部分。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理。
  通常我们把吸收性心智理论称为感官教育理论,蒙特梭利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6岁前的儿童随时都在吸收新知识的欲望,且具有一种内在的特殊力量来帮助她,从复杂的环境中自然地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那么,婴儿出生,对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世界,为了适应它,求得生存和发展,儿童就总想不停地探索,寻找各种事物,或者想与成人建立各种关系,想快速地了解和学习,大人可以借助经验,儿童从黑暗的母体中来,儿童没有任何经验,智力也不成熟。所以,吸收性心智,就会驱使儿童,潜意识的从环境中吸收各种印象。蒙特梭利说,如同照相机底光照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吸收进来,驱使儿童潜意识地从环境当中吸收各种印象。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种吸收和储蓄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为以后儿童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教育就要注意充分地发挥儿童三岁前的这种潜意识吸收的功能,这时候,他的功能如果得到及时的满足,他就会快速的发展。但这种敏感期的出现早晚,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它有先天的,有强项,有弱项,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某一阶段如操作,看书中,敏感期来得早,他就有专注力。注意力比较集中,周围的环境再吵杂,也毫无影响他吸收知识的这种能力。
  敏感期的发现给教育提出了要求,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敏感期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如果不满足,孩子就会反应异常,哭闹。如果错过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以后再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得不到效果。
  5.工作人性理论。在工作人性理论中,蒙特梭利认为有两点:第一,工作是智力成长的动力。她说:幼儿阶段是一个形成、创造与建物的时期。唯有通过工作,才能逐渐形成各种运作的能力,而成为人。蒙特梭利在儿童之家中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她认为工作是人性的表现,工作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能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展生命的特性,唯有通过工作开创生命,发扬生命这种特性。蒙特梭利的教育原理,事实上是以工作为其核心所形成的教育体系,她所说的儿童工作,就是指儿童在儿童之家中,学习日常生活,用双手做事,进行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过程,儿童的双手就是他性格上的工具,也是表达智力以及意志的媒介,并通过双手工作来支配环境,蒙特梭利在儿童之家里,将能帮助小朋友成长的称为工作,这种工作区别于其他游戏,她认为游戏大多数都是毫无目的的洗刷、戏闹,而工作是一种有目的,有进步的一种活动。同时蒙特梭利指出,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儿童工作的目的是为工作而生活,成人工作是目的是为满足生活需要,也就是通常所说为生活而工作。儿童为什么喜欢工作呢?是由于内在的需要,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所以他感到非常的愉快,而且很平静,很轻松。这种内在的需要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使儿童不断的工作,因此说,工作是心智发展的动力。第二,工作是心智发展的动力。她认为:人类的智力发展由认识而来,认知则经由感官和外界环境的累积而成。而手正是感官最敏锐的触角,也是与环境互动最频繁的媒介,人称手是人的第二个脑。因为儿童的工作是创造建构的活动,他要通过双手帮助他们人格正常发展。第三,工作会帮助儿童人格正常发展,儿童通过工作,除了对他的心智发展有影响外,同样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正常儿童的表现,应该是专心、独立、有秩序,但如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利的环境,就可能会出现偏差的人格发展,偏差的人格如任性、依赖、自卑,这种偏差人格的行为出现,是因为孩子在从事他的心智工作与建构自我的时候,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的心智发展能正常,而且也缺乏成人的正常引导,因而造成孩子的精神漫无目的,徘徊游荡,就产生种种偏差行为,这些偏差行为是可以通过工作来纠正的,一旦儿童专心于他有兴趣的工作,在很投入,很专注的情况下,偏差和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失,所以她认为工作可以从无秩序变为有秩序,从被动变为主动,由依赖变为独立。通过工作来自我纠正孩子的偏差。蒙特梭利认为,在孩子工作过程当中,如果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下,那么孩子的正常化的进程表现,应该是专心工作、自律、合群,这种现象都会出现,而任性、失序、胆怯这种偏差的行为也能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消灭。蒙特梭利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儿童他也具有的内在需要,心智的需要,心智的发展,她的力量是十分惊人的,所以要及时发挥儿童的这种力量,使儿童自在的潜能能够发掘,那么当孩子沉在工作过程中,老师应扮演协助者,观察者的角色,决不能任意的去干预孩子,蒙特梭利在一本书中讲到:如果孩子在专注工作中,老师干预了他,就简单地说一句好,赞扬他的话,都会扰乱他的思维,都会扰乱他的专注力,所以说,老师只是起一个协助者,观察者的角色,不能轻易地打乱孩子的专注力,老师只能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协助孩子,协调,应让孩子聚精会神的体验独立的滋味,有秩序地完成一项工作,工作人性论是蒙特梭利教学的中心思想,也是蒙特梭利最伟大的贡献。所以她说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她说人类有了工作,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待遇的高低,都能在工作中获得充实,获得满足感,而且通过工作,还能解决衣食问题。相反,人如果没有了工作,人就会感到寂寞、无聊,还会胡思乱想,做些出格的事情,想一想,事实上也是这样,人有工作就会充实、愉快,没有工作,就会扰乱社会的安定,甚至悲观、恐惧,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就会做出其他事情,由此可见工作对人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对儿童来说,只有在成人为他准备好的环境中工作,才能逐步迈向正常发展的路。蒙特梭利把上课叫做工作。
  6.奖惩无用论。蒙特梭利在儿童之家里,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她发现,奖赏或惩罚儿童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她曾发现一个儿童,教师奖励他,给他配带一个装饰物,她发现孩子对这个装饰物不是很感兴趣,她觉得这个装饰物在她工作时妨碍了她的工作,她顺手把这装饰物取下来,给了另外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是正在受惩罚的,受惩罚的小朋友坐在椅子上搓搓手脚,而受奖励的小朋友把装饰物给了这个小朋友,这个受惩罚的小朋友也并不觉得他在受惩罚,毫不在意。所以蒙特梭利认为,奖惩没起多大的效果,她认为如果孩子必须受到处罚或者奖励,那么她才会停止她偏差的行为,她听话是完全因为怕被打或被骂,而不是自我控制的举止,这样长期下来,会养成孩子造成无赏不动,不打不听的坏习惯,如果总是使用这种奖惩的办法,这样的孩子除了不主动以外,也会缺乏自信,做事会害怕,因为她不知道她做的事情对还是不对,对了就鼓励她,所以他做事就害怕,对自己没信心,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孩子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自己内在的潜能,不会有什么创新。因此,蒙特梭利不赞成这种奖励和惩罚儿童。她认为这种办法只能鼓励儿童从事那种不自然的,被迫的行动。不能促进他的自然的发展。蒙特梭利认为教育不能使人屈服于压力,她认为,人类的进步都是靠内部的动机,如诗人写诗,是出于他的灵感,他没有想到自己受什么奖励才写诗。写诗的这个人真正的奖励是由他所写的诗中所显露出来的内部力量的胜利而获得的快乐。儿童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变得沉静,并且继续前进,获得满足和快乐,蒙特梭利认为惩罚是一种压制。
  我们不抢,不杀人,不放火,是由于我们爱和平,对于儿童来说,应让儿童对这种行为进行自我控制,自己选择,减少以大人为中心的奖惩办法,尽量要废除这种奖惩办法,蒙特梭利认为要让孩子在环境当中体会自己的作用,体会自己有地位、有能力,来获得满足感。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有信心和完美的人格,试想一下,我们成人也是这样,当我们做一样事情成功之后,我们内心的成就感非常愉快,不见得非要获得什么。

个人简介
谷伊笙燕麦健康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