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新考题两样答卷:盘点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

蔡律 原创 | 2009-07-28 14:11 | 收藏 | 投票

  执政新考:盘点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

  据调查,80%的青少年喜欢上网,而50%的地方官员不会上网,如何利用网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现阶段问题还比较严重。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信息透明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因为有网络和手机,地方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几张照片,手机里发出来的一条短信,在通过天涯、饭否等网站无限扩大之后,马上便能形成令人吃惊的群众动力和凝聚力,也使任何通过信息封锁来掩盖事实的举动变得苍白无力。网络群体事件是民意在某一社会问题上的凝聚和爆发,宜疏不宜堵,让以前积压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矛盾拿到网上形成碰撞,反而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广泛解决,变疏为堵的方式也恰恰是顺应民意的表现。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上网听民意,彰显广纳民智、与民对话的执政方式,带头示范,地方官员该猛醒了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