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与时代发展相悖的观点应属误解

田德邦 原创 | 2010-10-08 19:49 | 收藏 | 投票

  
此文被东北新闻网评为优秀稿件http://news.nen.com.cn/jinhushiping/411/3666411.shtml


楚天都市报8日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还为许多中小学生诵读。但在武昌区九龙井小学,该校老师在教学生国学经典时,重新编辑教材,舍弃了这一诗句。为什么要舍弃?老师给出的观点是,这个故事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看了这则报道,笔者以为,这个观点看似有道理,而实则是对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误解。

“孟母三迁”的故事,旨在说明环境影响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孟母为了让儿子成器,将自己的家从一个哭丧的环境(周边是坟地),搬至做生意和卖肉的环境(周边是集市),后又搬至一个学习的环境(周边有学堂)。无论如何,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它一般不会因我们的个人意志而发生改变。当我们可以选择环境的时候,必须选择那些利于我们成长的健康环境。一个好的环境无疑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选择它,就意味着可能选择了成功。同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也许会断送我们的前程。事实上,孟子后来的成功非常能够说明问题,这个故事本身也非常经典。反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一个在不健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走上怎么样的人生发展之路,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他们。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不容质疑的。

那么,老师的误解在哪里?在于他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面。环境可以主观选择,也需要客观面对。一个人既需要把握主动,也需要被动应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明了了事物的两个面。当今的社会环境,是凭我们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的。我们常常说要适应社会,并不是因为这个社会十全十美,也不是完全因为我们个人有什么不足,当然也不是因为社会如何不好,实在是因为社会有社会、人群有人群的特点,他们都不会为某个普通人的意志而改变。因此,要改变的就常常是我们普通人自己。譬如人与人之间的磨合,即老师说的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所以,“孟母三迁”的故事本身是从如何利用优良环境以利于个人成长的问题,而不是要大家不去学会适应环境,不是教大家去逃避不良环境。相反,对于不良环境,我们大家都有改造的责任和义务。主观与客观,被动与主动,这是问题的两个面,是不可混淆而谈的。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流传很广的典籍,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现在发扬光大的。因此,在结合现实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误解了!


 

个人简介
田德邦,湖北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起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三十多年来,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等文体作品相继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曾入选《台湾文学年鉴》,出版有散文随笔、时评杂文著作2部,著有长篇…
每日关注 更多
田德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