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鞅变法看企业变革

舒声 原创 | 2010-02-03 15:24 | 收藏 | 投票

昨天在看大秦帝国电视剧的时候,突然对“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有了深刻的领悟。电视里上演的是秦国在实行变法前夕贫穷落后的景象。秦孝公为了再现秦穆公统治时期的骄傲,殚精竭虑谋求新变。他以“求贤令”昭告天下,又倡导周游列国的士子们深入秦国关隘村寨,下查民情吏治,提出强秦对策。只要是能使秦国富强,不拘哪家学说一律推崇。当时,读书的士子们周游列国成风,但是能深入穷乡僻壤的确属少数,在这些士子之中,卫鞅脱颖而出。他历时三月,麻衣布衫走遍秦国所有的村舍关隘,观地势、体民生,最终回到秦都时早已胸怀强秦之良策。

卫鞅两试孝公变法之决心,最终献出富国强兵之大策。与孝公畅谈三天三夜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就拉开了帷幕。而商鞅与秦国老臣的一番舌战更是最终将变法革新清晰地浮出水面。变法开始时遇到的排斥打压抵制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考验还在不可预知的未来。

我们现今企业的变革和管理多爱研读西方经典管理著作,殊不知中国的老祖先早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智慧遗产。观战国时期秦国沦落至“六国分秦”的惨状到始皇帝统一天下的恢弘磅礴,这就是一部变革强国的经典教材。它对于现今的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之大,一己之小,但大小之道却同出一辙。通一则晓全。

现在企业的变革之路大都与秦国的商鞅变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论其成败,则以下条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一、一个机构若要进行变革,必须是最高领袖对变革的必要性和艰险性有了理性的认识及评估。这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基础,基础不牢,就算是建起铜墙铁壁也会毁于一朝。秦孝公立志变法,坚定不移,故而成为那些革新生力军的坚强后盾;如今企业也是一样,最高领导立意变革,那些新思想新举措才能手持“尚方宝剑”勇往直前,否则只能是“死于自家之手”。

其二、最高领袖势必要具备大胸怀大气度,高瞻远瞩。为达目的,能够广开言路,又能慧眼识珠。一旦发现革新人才,倾尽全力予以支持,而不是畏首畏尾再三猜疑。当然建立这种信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最高领袖对机构需要什么,革新人才又具备什么有着清醒的认识。支持但不盲从,果敢但不轻率。

其三、最高领袖对变革的步骤有着合理预期。深明“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

其四、最高领袖能够洞悉守旧派和革新派的利益关系,关键时刻,能抽刀断水。

像商鞅这样心怀经纬之才的大家,在施展抱负前期也是反复揣摩评估七国的国君,论国势,其他六国哪国都比秦国强大富庶,但论国君,则是属秦国国君锐意进取、志存高远、胸襟坦荡、求才若渴。所以,商鞅最终选择将平台搭建在秦国。在各国士子纷纷效力魏楚齐这些强国时,商鞅目光犀利,洞察出秦国的发展后劲和其他各国的衰退征兆。试看今日较为成功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大多不是生就站在一个高高的满是光环的平台上,他们大都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到声名远播的成功人士的蜕变。阿里巴巴所创造的神话就是这一命题的生动诠释。

再回到变革,一个要变革的机构如果具备了以上几点,那么变革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在于推动变革之人,也就是我们先今企业里的“新锐派”,试从商鞅看变法之人的几项“修炼”——

其一、心怀大志,不贪图眼下享乐声名。那些口口生生说自己心怀经世之才,但却不愿在艰苦条件下磨练的人首先可以淘汰出局,这样的人,即便是做起事来,也会是虎头蛇尾,眼高手低。

其二、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事之前能深入调查了解企业的真实现状。能为人所不能为,能忍人所不能忍。现在经常出现的经理人在合作之前与企业领袖相谈甚欢,可一旦真正合作上了就屡屡出现分歧,最终导致领袖对经理人丧失信心从而分道扬镳,这就是经理人没能做到“知己知彼”,体现在变革中就是把握不准组织脉搏,供需不平衡。如果遭遇这个环境中“元老”的质疑和刁难时,革新派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其三、制造机会与机构的最高领袖深入交换意见。了解领袖的真实意图和姿态,最重要的,察言观色,辨别最高领袖的变革决心究竟有多大,也考量领袖本身是否做好了迎接变革的充分准备。

其四、不单打独斗,知道借力使力,借助领袖的力量扫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嚣张”抵制。其实,这种借力只是向机构的所有成员传达一种讯息,那就是领袖是变革的绝对支持者和倡导者。一些见风使舵者会根据这种讯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做法,一些失去小部分利益的群体虽然不会放弃在变革过程中的暗暗抵抗,但是表面上却不得不维持拥护大和谐的局面,假以时日,当这部分人适应了变革的冲击,就会慢慢被同化,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失去的利益其实并不那么可怕时;还有一部分利益受到重创的顽固抵制者,这些人,往往是机构的元老,连最高领袖可能都会忌惮三分,对于他们,则需要在变革过程中运用谋略进行引导、还击乃至清除。

其五、一个好汉三个帮。无论自己多么神通广大都不能忘记建立同盟。变革不是一两个能人就可以完成的事,尤其是“空降兵”,更不能凭一时热情快意恩仇。寻求机构整体的认同和配合才是长久之道,制胜之道。

看商鞅在取得了与秦孝公畅谈三日三夜的机会之后是如何为自己打造平台吧:首先向领袖提出三个条件,一、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变革之心绝不动摇;二、不受挑拨、不受离间;三、启用一批拥护创新改革之士。在取得国君的击掌承诺后,商鞅开始放手一搏,颁法令、推新政。在法令面前即便是国君也要服从。免了国君的特权也就立了法度之威严。我们现在的经理人,变革之前是否也取得了领袖的“击掌一诺”?

 

具备了以上企业领导者和变革者的双向条件,企业变革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当然最终成功与否,要看变革过程的掌控和对变数的处理是否得当。变革的成果能否得以长久维护,则要看变革后对新旧势力的利益分配是否达到了平衡双赢。
 

舒声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资深营销企划师,十年营销实战经验,懂实业更懂智业,专攻营销企划领域,擅长品牌营销推广,尤其在中小型企业实效营销及低成本品牌建设方面有独到经验,主要特点为“准确\简洁\快速\锋利”,是企业品牌与销售快速提升的全程快刀…
每日关注 更多
舒声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