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平“数字鸿沟”中国在行动

陈静 原创 | 2010-03-12 15:11 | 收藏 | 投票

热点:目前,“数字鸿沟”正日益成为信息时代全球性的难题。尽管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也面临着这一难题。

  焦点: 我国政府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正积极努力地填平“数字鸿沟”。

  难点:政府、企业、个人毫无例外都需肩负起填平“数字鸿沟”的重任。

  观点:要抓住机遇,将“数字鸿沟”转变为“数字机遇”,全面提升我国信息化的水平。

  视点:填平“数字鸿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享受数字时代的美好生活。

  日前,在第三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预备会上,北京市政府宣布,在未来5年内,北京将投资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社区和远程教育等。以此削除北京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有专家指出,世界科技活动80%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正在使占世界人口近半数的低收入国家远离世界经济的主体。

  “数字鸿沟”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现象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正视我国数字化的现实,采取切实措施填平“数字鸿沟”,成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首次强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

  政府:填平“数字鸿沟”的龙头

  今年的电子政务成为业界的焦点,电子政务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2002年3月,东莞市正式开通“电子政务服务站”。该网站公布了31个部门共193个项目的办事流程,并提供了社保、劳动、民政等8个部门共90多种申报表格的多种下载。市民通过上网咨询、预约办事等,可以免去“跑部门、排长队”的麻烦。同时,该网站还开通了市长信箱,方便市民投诉和为政府决策献计献策。据悉,东莞目前已建成以市政府为中心,通过光纤连接各镇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网络,全市32个镇区和70多个市属单位已实现专线联网,并于去年5月建设了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实现文件、信息上行下达,提高了行政办公效率,改变了各部门之间由于信息沟通与业务运作的相互独立所带来的“信息孤岛”现象。

  据CCID统计,去年我国电子政务的IT采购已经达到283亿元。预计今年投资额将达到350亿元,增长20%以上。据专家预测,今年仅中央政府用于电子政务的资金就不少于50亿元。以金字工程为例,除传统的“三金”工程外,今年将有系列的电子政务工程出台,包括“金审”、“金盾”、农业信息化、国务院电子政务平台、财政部信息化、“金卫工程”等。其中“金盾工程”预计3年总投资65亿元,今年一期投入就有36亿元。

  政府上网应用调查结果表明,政府上网工程自1999年1月启动至今,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建立了互联网站,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到2001年底,以gov.cn注册的政府域名总数达到5846个,占.cn下注册域名数的4.6%。网络和信息技术正逐步改造传统政府的工作流程和体制,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化越来越普及。

  从今年起,电子商务和便民服务将成为政府网站的发展重点,政府网站将从初期的形象展示阶段向深化应用阶段转变,网上会议、网上行文、网上纳税以及一系列为公众服务的现代化办公手段将成为政府网站发展的重要功能。

  专家认为,在填平“数字鸿沟”方面,政府必须起龙头带动作用,因为政府是一国全部社会活动的中心和核心调节力量,只有政府充分实现了信息化,才能直接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加速前进,从而使“数字鸿沟”迅速填平。正如有些专家所指出的,没有政府信息化,就没有全面的企业信息化;没有电子政务,就没有真正的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务工程将成为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最终填平国内“数字鸿沟”的龙头。

  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目前,中国政府掌握了80%的信息资源,而绝大部分信息资源还没有让国民共享,使这些信息资源基本上处于搁置状态,并没有充分发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且中国的政府上网工程仅处于初级阶段,其职能限于信息发布,距离真正的基于服务职能的“电子政府”还差得很远,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制度障碍和人力资本障碍。因此,加速政府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的社会收益,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投资。但是,政府信息化的进程在明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也在阔步前行。

  企业:填平“数字鸿沟”的核心

  不久前,北京市特别制定了2002年工业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根据该实施方案,2002年北京市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要实现以单项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主的初级信息化,部分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要基本实现向以市场为纽带、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从“信息孤岛”向系统集成转变的中级信息化,此外,还要培育10个企业信息化典型,建立示范工程。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已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来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01年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表明,中国2001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达到93.9亿美元,其中B2B(企业对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占80%。也就是说,我国企业间利用电子商务的生产交易已经粗具规模。当前,我国已加入WTO,国内企业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中,已经摆脱前期的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偏向于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局面,在有些企业的资金投入中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硬件的投入。而且企业由以前的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向注重整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倾斜,尤其是关于信息集成和整合方面的投入,并且由单纯的战术层的投入转为战术层、战略层和决策层均有侧重。

  在填平“数字鸿沟”方面,电信企业始终致力于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推动国内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已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电信网,用户总数3.3亿,电话普及率25.9%。长途传输、电话交换和移动通信实现了数字化,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总带宽达到7.6G。中国电信业已由20年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中国网络规模在世界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十五位、1995年的第四位迅速提升为现在的第二位,其中移动网居世界第一位,网络技术水平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根据中国正在实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2005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将达到5亿,电话普及率达40%,上网人口普及率达到15%,网络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张铭介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在整体上是不容乐观的:只有9%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仅有4.7%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只有1%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电子商务;18%的企业拥有自己的内部网;还有46%的企业正通过相对落后的拨号方式接入互联网。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落后还表现在行业和地区差距过大,石化、石油、外贸、航空和电子等产业,对于信息化的投入最多,而传统支柱产业的投入却很少。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的信息化投入要多于其它地区。

  造成我国企业信息化滞后的原因在于我国企业信息技术的总体应用水平较低;对于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较小,我国企业累计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只占总投入的0.22%;企业缺乏综合型人才,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支撑配套环境尚未形成。

  对此,企业也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支持并积极参与填平“数字鸿沟”的行动。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也正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积极推进“企业上网工程”,鼓励提高其网络化的程度。

  信息化生活演绎精彩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我国的普通百姓也正为填平“数字鸿沟”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网上购物,网上求医问药,网上上大学、网上炒股……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日前,境外权威调查机构Nielsen/NetRatings发布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家庭上网人数的确切数字为5660万人,已经超过日本,居亚洲榜首。中国拥有的家庭上网人数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001年岁末,继“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之后,中国电信集团又开始实施另一项重大工程——“家庭上网工程”,并把它作为社区信息化重要的一环,并专门设立了门户站点中国家庭网。预计到2002年中期,在全国50个城市建成1000个社区信息服务连锁站,特大型城市建设10个信息化小区,大型城市5个信息化小区,中小型城市1个信息化小区;到2004年,社区信息服务连锁站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国主要城市20%的小区实现信息化;2005年,全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亿,30%以上家庭通过多种终端联入网络,城镇家庭、个人生活和社区服务等领域80%的信息流通过网络应用实现。

  目前,初成气候的城市信息化开始渗透到我国一些大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上海,“网上南京路”虚拟商厦、医药等行业性网上交易平台等交投兴旺,数百万张银行、公共交通、社会保障IC卡每天被上海市民频繁使用,上网成了上海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居住在广州丽江小区的居民则全面享受着E生活。通过小区的智能网站及互联网,网上影院、网上购物、网上订餐、自动抄表、网上游戏已深入到居民家中。

  在农村,农民更是深切的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电话正逐步进入寻常村民家中,截止到2001年年底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为83%。如今,很多农民随时都可以拨打一个电话了解新近市场的状况,外出打工的人们也可以通过电话感受到故土的亲情。还有一些农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变化情况,根据市场行情及时做出决策。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为农村开辟了另一种道路,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并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将“数字鸿沟”变为“数字机遇”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着三大“数字鸿沟”。即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从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来说,中国已经成为“数字贫困”国家;从国内各地区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有一定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成为了“数字赤贫”地区;从城乡的比较来看,农村地区完全成为了“数字边缘化”地区。

  根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内地电脑拥有量1590万台,平均万人有88台;美国1.641亿台,平均万人有近5000台,是中国的56倍。从网络普及率来看,中国的网民数只相当于美国的1/8。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中美相差45倍。社会信息化系数,美国1965年为242.9,而中国去年才达到145.3,落后美国40多年。

  再看看国内地区之间及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北京、上海的信息化指数在70以上,属于信息化水平的一类地区;而甘肃、贵州、云南和西藏的信息化指数在19以下,属于信息化水平最低的地区;另外,东部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人均报纸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都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网络用户的增长率较高,但是网络普及和应用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城市,农林牧副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仅占网络用户总数的0.76%,网络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广大农民完全处于”数字鸿沟”的另一端,成为网络革命中的“数字贫困”人口。

  江泽民主席在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诠释时有一个超越性的角度,即“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也就是说,“数字鸿沟”问题过去是个问题、危机、挑战,现在看也有可能意味着机遇。在填平“数字鸿沟”的过程中,我国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鼓励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发展应对挑战,以成长缩小差距,而不是以保守、封闭制造自己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对于产业界来说,在经历了暂时的波折之后从全局层面充分认识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以及数字文明的发展态势与内在规律,也将有助于在未来的竞争中把握主动。今年,我国政府已把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的七大任务之一。而教育信息化则是我国填平“数字鸿沟”的突破口,也是中国缩小与世界“数字鸿沟”的重要选择。因为中国是世界上计算机资源使用最紧张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设备投入的同时,必须考虑资金投入的规模收益问题。所以,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因特网接入不仅会提高中国学校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未来劳动者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从以上意义来讲,填平“数字鸿沟”的过程实际上是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实现跨跃式发展的过程。尤其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将可通过电话、互联网与城市和全球市场迅速获得联系,从而得到巨大的好处。

  填平“数字鸿沟”,中国正在积极行动着,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参与。举全国之力,通过“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三大工程的实施,相信我国的数字鸿沟将会逐渐缩小直至弥合。

陈静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一位聪明博学,业务娴熟,思路开阔,善于组织管理,精于沟通协调,性格外向,做事果断,待人坦诚,富有魅力和爱心的事业型阳光女性
每日关注 更多
陈静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