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抗震小英雄到名牌高校的导向意义

刘纯银 原创 | 2010-06-12 08:27 | 收藏 | 投票

保送抗震小英雄到名牌高校的导向意义

刘纯银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昨天表示,现在清华招生实现了多元评价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意味着“状元”将不再是唯一。今年,玉树地震灾区学生尕玛朋措获得了保送资格。(610日《新京报》)

据报道:尕玛朋措是青海玉树第二民族中学学生,因家境贫寒曾两次辍学,但是凭着顽强的求学欲望和学校的帮助他重返校园。今年玉树地震发生后,作为班长,他带领全班同学转移到安全地点,又从废墟救出4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在大灾大难面前,尕玛朋措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不仅体现了当代未成年人的优秀品质,感动了全国人民,更让无数人对这批“90后”肃然起敬。正如深入青海考核尕玛朋措的专家组所说:尕玛朋措品格高尚、心态阳光;临危不惧、勇于担当;求学欲望强烈、毅力顽强;且对玉树有特别强烈的感情,愿意长期扎根青海工作。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积极推动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通过保送招生、自主选拔招生、文艺特长招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等多种形式,使不同特点的各类优秀考生都能够脱颖而出,但据了解,以往能被保送到各高校的学生,要么是中学期间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要么是全国学科竞赛奖得者;要么是体育或艺术特长生,像尕玛朋措这样“抗震小英雄”能被保送到名牌高校还是不多见。这次清华大学向这样“优秀”学生抛出橄榄枝无疑昭示高校招生不再是以“状元”论英才

笔者认为,保送地震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到高校继续深造,有其风向标的意义。有利于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习他们坚强勇敢的可贵精神,走一条自强不息的人生道路;有利于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习他们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服务集体;有利于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习他们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努力在各种环境下,坚定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100多年前,维新志士梁启超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这些“90后”抗震救灾小英雄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在地震灾难后所表现出的“自信、乐观、坚强、爱心、奉献”精神,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向长辈们展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值得信任的新一代,也是有作为的一代。这些优秀“抗震小英雄”不仅是人民之需,也是时代之要。

个人简介
安徽省岳西县人,有高级工程师、经济师两个职称。从2005年底开始涉足时评,先后在《半月谈》、《新华每日电讯》、《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改革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