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对策

潘世东 原创 | 2010-06-28 16:25 | 收藏 | 投票

 

论汉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对策

——以十堰市文化旅游产业为主要观察点的分析展望

 

潘世东

 

[摘要]汉水流域地处中国腹部,历史上与长江、黄河和淮河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水,其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品位高、内涵深,拥有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要素,为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条件。如果地方领导能够确立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格局,使全流域上下形成一种共识,在相关部门和系统之间建立大协作机制,自觉地从六大意识出发、把牢六个文化抓手、克服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现存的十五种严重不足,强力整合文化和文化产业资源,使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高度融合,全力打造九大文化旅游品牌,用文化的力量、方式和手段来解决有关文化旅游的问题,进而大力服务、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就会使汉水流域文化资源丰厚的禀赋,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潜在的资源一旦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其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关键词]汉水流域;文化旅游经济;根本症结;六种意识;六个抓手;九大品牌;政策与对策

 

一,    十堰市文化旅游资源基本存量现状分析

十堰市地处汉江中上游,是中外知名的汽车城、旅游城、水电城、生态城、区域性中心城市,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品位高、内涵深,拥有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要素,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条件。十堰市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五大组成部分:

1.神秘的武当道教文化

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著名的、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祖厅圣地,同时也是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武当武术发祥地。明永乐年间,武当山就以“皇室家庙”的崇高地位,赢得“天下第一山”封号,位尊五岳之上,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当时“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壮举,使这个道教圣地在30余万军民工匠历时13年之久的倾力建设后,拥有500多处宫、观、奄、堂、祠、亭等庞大建筑群。千百年历史和文化的沉积赋予武当山丰厚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建造奇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精妙绝伦、饮誉中外的武当武术和道家音乐,共同组合成世界人民理想的旅游胜地。

[1]

2.古老的汉水历史文化

同周边省市相比,十堰市在史前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上不仅古老悠久,而且更兼旷世珍奇:有在世界考古学和人类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打破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一元论”的“郧阳人”头颅化石和遗址;有世界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还有极富神话色彩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女娲山以及以晶莹瑰丽的绿松石矿为代表的女娲神话系列遗存,有世界上涉时最长、涉及事相最为古老罕见、可与人类十大史诗媲美、且填补了汉族历史空白的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还有沧桑瑰丽、古拙而又睿智、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育开辟了农业、纺织和医药等科学基础的神农文化。[2]有史以来,这里出现了比世界上最伟大、最长的中国万里长城还要早四五百年的楚长城;这里还是最能体现中国战国时代历史风云和时代价值观“朝秦暮楚”的所在;也是在这里,从房陵大山中曾走出了周朝一代鼎国大师尹吉甫,从汉水江畔响起了让千秋圣人孔子驻足沉思的《孺子歌》,从古老河流的堵河深谷揭开了比中国湖南常德的“南桃花源”更为古老而典型的“北桃花源”的神秘面纱[3]……可以说,这里汇集了太多的世界之最,汇集了太多的中国之最,不仅具有民族史和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更兼深远广泛的人类文化学和世界历史文化价值。

[4]

3.神奇的房陵流放、迁徙文化

汉水流域历史上是个移民地区。传说黄帝时大臣容氏由河北容城逐步移民,形成庸国;周朝时对殷商遗老遗少进行移民,秦朝时对吕不韦、缪毒部族移民神农架,唐代有皇亲国戚移民房县和郧西,明清两代受李自成和白莲教起义影响,大批流民移民汉水流域,解放后,随着开发建设大三线的需要,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和技术精英大批移民十堰,形成了历史上第六次移民高潮。移民标志着文化的迁移和流动,移民的频繁和移民成分的复杂则意味着文化变迁的频繁和文化构成成分的复杂。[5]由于大批多次的移民,使汉水流域文化积累深厚,层次丰富复杂。不仅巴蜀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汇集,而且,西域文化、岭南文化、闽浙文化、江淮文化,甚至域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都在这里有典型的碰撞、沉淀和遗存。

自秦汉以来,十堰地区就是帝王将相流放之地,唐中宗李显被贬在均州和房陵生活了十五年,留下了别具一格的宫廷饮食文化和流放文化。

层次的深厚累积和来源的广泛复杂,使十堰市地域文化具有极大的普适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形成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共处,南腔北调与方言官话杂糅、一村数族和一乡十语的奇异景象,表现为丰富性和独特性的高度统一,与湘西、海南、滇、黔、川等地相比,形成了非常典型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流放迁徙文化。

4.珍稀的民俗化石、遗址文化

 湖北十堰地处秦楚文化交汇处,具有秦巴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双重特点,有号称“中国民间文化半坡遗址”的中国汉民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有民间文化和民间故事的活化石、世界民间故事村——伍家沟民间故事村,有从唐代发展流传开来的薅草锣鼓——“唐将班子”,还有远古神秘而苍凉的丧俗遗存寄死窑、老人仓——“待死洞”。[6]汉江、汉族、汉语、汉文化,从这里,可以充分追忆到汉民族发祥的足迹。

5)现代汽车科技文化.

十堰是东风车的故乡,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一座号称“东方底特律”的汽车城。在其兴建、发展、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创造和吸纳了丰富灿烂的现代汽车科技文化。

总之,十堰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要素,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武当文化、汉水文化、神农文化、汽车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风格独特;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武术、武当宫观乐、伍家沟民间故事等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堰市又是全省文物大市,全市范围内拥有各类文物点2063处,其中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居全省第三。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86处,馆藏文物5438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47件,居全省第一;二级文物341件、三级文物1539件。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存量丰富,有全国民间艺术(故事)之乡丹江口市伍家沟村和竹山县官渡镇,有汉民族民歌第一村丹江口市吕家河村和竹溪县向坝民歌村,有享誉中外的武当武术发源地的全国武术之乡武当山镇,有闻名全国的民间文化圈房陵文化圈。应该说,十堰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家底可以前追北京、西安、南京、重庆、天津,中比上海、广州、成都、大连、曲阜和五大名山,后超青城、九寨、峨嵋等著名省市,资源异常丰富,在全国的地位遥遥领先。文化资源丰厚的禀赋,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潜在的资源一旦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其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二,十堰市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融合的现状分析

1,十堰市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融合的现状

多年来,十堰市委和市政府慧眼独具、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主四大”总体战略,始终将旅游经济作为全市经济的龙头产业来培植和推动,求实务实,克难进取,不断开放开拓,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奋力下,使十堰市的旅游经济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和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大力倡导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的高度融合,更为全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十堰市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融合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抓设施建设,促文化产业开发。如武当山特区为从根本上改善武当山文化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造了武当国术馆和武当演艺厅,正在兴建武当山文化中心、武当博物馆、武当演艺中心,计划2007年建成投用。同时,正在筹备兴建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和民俗文化村。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将有效改善文化设施条件,促进武当文化产业开发。

在城区,公共文体场馆建设日趋完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先后投资近8000万元兴建可容纳2万观众的十堰市体育中心,规模居湖北省市州之首,投资在建的市博物馆、游泳馆、加上此前已建成的市体育馆、图书馆、艺术剧院排练馆、四大广场(人民广场、文化广场、青年广场、火车站广场)、三大主题公园(名人公园、生肖公园、典故公园)及社会非公有制主体投资兴建的各类健身、运动场馆,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政府大规模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十五期间,用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支出一亿多元,为文化产业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文化市场的繁荣拉长了产业链,拓宽了产业面。近年来,我市已形成文化娱乐市场、艺术培训市场、图书报刊市场、电影、音像市场、文化工艺品市场、体彩市场、体育健身培训及体育用品销售等各个门类的文体产业市场格局。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营销产值达4.7288亿元。文化本体产业从业人员513人,产值2426.66万元。其中,网吧业251家,电脑总量15000余台,年营业总值5400万元;歌舞厅、酒吧娱乐业132家,年营销值1.3亿元;艺术培训市场年营销值588.78万元;图书报刊市场年营销值6800万元;印刷业含打字复印点共500余家,年产值8700万元;文化工艺品市场年营销值2100万元;武术馆校10家,年收入1500万元;体彩市场年营销值1.9亿元,体育健身、培训及体育用品销售82家,年营销值3200万元。

第三,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文化产业拓宽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主四大(即汽车主导产业、旅游、水电、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支柱产业)产业发展思路,为把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培植成十堰市第三大支柱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发展文化产业已经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矛盾凸显期也是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同时,我市还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机遇,一山两江旅游格局形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汉十、银沪高速和襄渝复线建设等使十堰成为东西结合部的交通枢纽,也将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第四,抓挖掘整理,促文化产业开发。如武当山特区把武当武术和道教文化的挖掘整理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一是依托武当拳法研究会、郧阳师专、武汉音乐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武当山地方志办公室,狠抓了武当文化的挖掘整理。出版了《武当山志》、《武当文化丛书》等武当文化专著近百部,拍摄、制作、出版了武当武术录像带、VCD等音像制品上百种,武当道教音乐光盘(光碟)10余种。目前,武当拳法研究应用机构达20多个,武当武术爱好者越来越多,遍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澳门、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武当武术和道观音乐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组建了地方电视台,按照县级电视台标准,不断提高办台规模和水平。建成了中国武当网、武当山特区网。拍摄了电影《武当》、《木棉袈裟》和电视连续剧《武当Ⅰ》、《武当Ⅱ》,极大地提高了武当山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五,抓弘扬普及,促文化产业开发。一是以节为媒,举办各类赛事活动。自1997年以来,共举办了五届武当文化旅游节和四届武当拳交流大会,使武当山的祖庭地位得到广泛认同,实现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二是积极引导、扶持个人和社会兴办武术馆校,目前全区武术馆校已达到8家,在校学生2000余人。三是实行武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五进”活动,武当武术成为特区中小学必修课,武当武术习练活动蔚然成风。

第六,抓包装推广,促文化产业开发。一是组建了武当功夫艺术团,作为武当山旅游促销的对外品牌,多次赴美国、新加坡、韩国及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表演和文化交流。依托武当山道教协会组建了武当山道乐经乐团,多次到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国家地区及国内重要客源地进行道教文化学术交流,武当武术和道教文化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二是加大景点包装力度,不断增强风景区的文化内涵。重点包装推出了金顶朝拜、信物开光、祈福转运、道教斋饭、道教医药、道教武术、养生茶道、养生素膳、太子读书、周易预测等特色旅游产品,爱到了中外游客的青睐和好评。

第七,建立专业网站,打造网上旅游。

2,十堰市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之十五个严重不足

十堰市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融合虽有长足的进步,但总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与十堰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比尚不相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距离,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客观地说,十堰市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十五个严重不足,其中属于先天不足有四:环境闭塞、交通阻塞、基础设施层级品质不高、市民旅游意识、公民意识和文化素质偏低;属于政府领导原因的有四: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政策倾斜不够,魄力和决心不够;属于经营管理的原因有七:旅游意识的宣传与普及不够,整体经营、联合经营、全球营销的意识和实践不够,旅游市场经营管理科学规范不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包装不够,宏观规划和线路策划全面性、科学性不够,管理营销的专业人才远远不够,旅游经济的贡献率与旅游资源潜在效力的理想比值远远不够。这些不足,有的基本得到克服,有的正在被逐步克服,有的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被深刻地反思,而有的依然被忽略和漠视。

其中,最为突出的不足有六:第一,从领导到部门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迫切性、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文化系统与旅游系统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共识和合力,因而,整合全市文化产业资源,使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进而大力服务、推进十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力度和魄力远远不够。第二,领导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活,投入经费不足,全市上下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合力,一个强大的决心、一个明确的声音和一个坚定的步调。第三,巨大丰富的资源没有转化成可喜的效益,遍地开花、四处运作的景点建设却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影响,从文件到文件、从会议到会议,强调之后再强调,空喊多年,深层次的问题却没有得到研究和解决,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之后的大格局、大产业和大发展没有形成。第三,在宏观考量的基础上将全市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利用文化包装旅游,利用旅游建设并经营文化产业的理念不强,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第四,品牌和精品意识不强。十堰市武当山、汽车城、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大区域品牌没有用足,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祖庭圣地、武当武术、世界民间故事村、汉族第一民歌村、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等六大文化品牌没有得到全面、深入地发掘和强力有效的包装,文化产业精品链条和旅游产业精品链条都没有形成。第五,文化旅游人才奇缺。任何事业都是人才的事业,人才兴,事业兴。但十堰市没有一个精通文化旅游事业的主管副市长,没有一批精于文化旅游策划、包装、开发、建设的专门人才。第六,决策科学,但贯彻落实的执行力不足,用于文化旅游事业保护、开发、建设的财力不足。上述问题其实是魄力、合力、效力、人力、财力、政策力和执行力都没有真正到位的体现,它们是十堰市文化旅游事业不能取得巨大发展的深刻症结所在。

三、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大力服务、推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1,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的理据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本质是文化的探寻、消费和享受。旅游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或休闲度假,或游历观光,或发古思幽,或审美求知,或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或寻求人生的新鲜体验,凡此种种,无不与文化紧密相连。自然风光有文化,民风民俗是文化,古史幽情深蕴文化特质,时代风采更是充满人文精神。旅游的本质就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现代社会,没有文化追求的旅游是不存在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也是难以发展的。文化既是旅游的灵魂和精髓,文化又使旅游提升品位,文化为旅游注入神奇魅力。

[7]

第二,旅游是文化的生动载体。旅游业既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又是经济活动性质很强的文化产业。[8]厚重绵延的道教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足矿藏,又为旅游业发展赋予了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文化源泉。旅游者在领略和体验我市绚丽多彩的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又把灿烂多姿的文化带向全国、带向世界。离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就会缺乏有力载体和生动形象的传播渠道。

第三,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9]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我市厚重绵延的道教文化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挖掘整理,初步开发出了道教音乐、吕家河民歌、伍家沟故事等一批旅游文化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我市的高品位文化资源,无异于沧海一粟。目前普遍存在文化产业意识与规划意识滞后,经营手段不够灵活,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能力低下,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缺乏,企业发展资金不足,大多未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大力服务、推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1),牢固树立六种意识,实现干群的思想观念革命

知难行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深究十堰市文化旅游经济存在的许多不足,其深层原因在于思想观念的滞后。因而,要实现我市文化旅游经济跨跃式、长久稳定发展,必须发动、动员广大干部群众,首先革新并牢固树立六大意识:

一是全民意识: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力量,伟大的力量需要全民的参与。壮大发展我市旅游经济事业,事关全市人民共同的利益福祉、共同的光荣骄傲、共同的发展保障,因而需要全体人民普及旅游意识,高度关注、支持、参与十堰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十堰市旅游经济事业发展、壮大奉献自己应尽的力量,进而形成全民关心旅游、全民宣传旅游、全民热爱旅游、全民投身办大旅游的空前局面。

二是全球意识:顺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用世界眼光、世界标准、世界胸怀来审夺判断、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发掘保护我市具有世界品质和层级的文化旅游资源。

[10]

三是战略意识:既要始终清醒认识到世界文化旅游的热潮正在到来并将在未来漫长岁月持续高涨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便迎头赶上,乘势而上,更要立足我市旅游资源实际,牢固坚定我市“一主四大”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旅游经济的龙头地位不动摇。

四是经济产业和珍稀资源意识:要始终将旅游经济视为全球经济、朝阳经济、环保经济、高效经济和永恒产业,将其作为长久的经济保障和长久的经济增长点来培植壮大,将其作为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作为金山银矿、聚宝盆和金饭碗来发掘保护,进而加大经营、策划、投入、包装、规范管理和发掘保护的力度。

[11]

五是文化意识:要始终明确文化既是旅游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又是旅游提升品位、增添神奇魅力的法宝,进而不断发掘我市丰富灿烂、古老渊博的文化资源,加大实现对我市旅游线路和景点全面文化包装的力度。

[12]

六是精品意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召唤力、品牌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效力、品牌就是影响力、品牌就是生命力的观念,[13]下大决心、下大力气,着力打造我市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

2),着实把牢六个文化抓手,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旅游效益

作为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大市,在发展壮大旅游经济事业的过程中,强力整合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资源,使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高度融合,用文化的力量、方式和手段来解决有关文化的问题,进而大力服务、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是科学而必然的选择,势在必行。

一是充分利用网络广告文化,扩大旅游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加大“中国武当网”的支持力度。中国武当网是十堰市旅游资源走向世界的唯一专业性旅游网站,是宣传十堰旅游的唯一专业窗口,但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匮乏困难:电脑等硬件设备严重老化,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网站服务器也因老化,问题故障频出;因资金困难,员工工资时有拖欠,基本社会保险无法落实,人才流失严重。市广电局为建设中国武当网已投入近70万元,现已无力再行投入。武当网目前已艰辛运行了五年,由于投入的严重不足和主要以传播、宣传为主的功效,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而产生的潜在的经济效益又无法体现或回馈于网站之中,如此下去,武当网站的解体在所难免,中国武当网这一网络品牌也将逐渐消失。因此,吁请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武当网站的发展,从做大做强十堰旅游,推进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建议政府应将武当网站的运行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定补一笔专款以促进旅游品牌向世界推介工作的发展。

二是利用文化品牌,丰富旅游内涵。尤其是对武当世界文化遗产、道教祖厅圣地、武当武术三大代表品牌要做大做强,要以称霸的气势和压倒一切的优势占领市场。

三是充分利用并健全完善各种城市文化设施,尤其是要打造品牌文化设施,打造旅游载体。

四是充分利用文化团体,活跃旅游形式。要组织以武当武术为龙头的、以市艺术剧院为载体的文艺武术促销表演队,重视、支持、鼓励创作一批独具代表性、民族性、传统性的优秀艺术作品,到发达省市、地区、中心城市和国家去宣传促销、文化交流,以文化的形式将十堰旅游带向世界。

五是利用文化产品,增加旅游效益。着力打造武当武术、道家养生、道家音乐等系列品牌,形成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

六是利用文化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意识和旅游意识,夯实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基础。

3),加大政策、规划、投入和工作强度,全面夯实薄环节

一是加强领导和政府主导。市委市府要确立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发展的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格局,使全市上下形成一种共识,在相关部门和系统之间建立大协作机制。由于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涉及多行业、跨部门的一个交叉集合体,它涵盖面广,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得复杂而多样。因此,应以整合的观点发展文化产业,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二是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工作。在宏观考量的基础上将全市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统一开发,利用文化包装旅游,利用旅游经营、建设并发展文化产业,并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实现二者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要着力培植文化旅游业,主要包括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演出、旅游美食、旅游职业教育等。

三是努力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胆探索民间融资、集资的途径,为十堰市文化旅游事业的腾飞提供资金的保障。百轲争流,捷足先登。当今全国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百业待兴,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需要政府适时而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给予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资金政策支持。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甚至是优于其它行业的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投入。

四是要以规划开发并完善八条文化旅游线路作为突破口,全面实现十堰市文化旅游的整体效益。要动用一切文化手段,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化遗迹、南水北调水资源区等三条国家品牌旅游线路,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和文物资源,培育以吕家河民歌村、武家沟民间故事村为龙头的民风民俗游、以恐龙化石群、野人洞、寄死窑、郧县人、楚长城为内涵的访古探幽游、以二汽总装厂、汽车博物馆、大型露天车库为景点的汽车科技文化游、以竹山驴头峡、北武陵桃花源和竹溪十里长峡为代表的山水游、以草店、武当山、茅箭东沟和南化塘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等文化特色突出的五条地区精品旅游线路,突出历史文化旅游主题,统一品牌,开发一批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成一批风格鲜明、品位高雅的文化旅游设施,增强文化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憾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十堰作为秦巴山区旅游集散中心的功用,将十堰建成中西部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

五是抓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积蓄人力资本。文化产业属性决定了一般经营者难以涉足,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的竞争比一般行业更为激烈,培养、引进和使用好文化产业人才的工作更加紧迫。根据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和我市的实际状况,应着重抓好三支队伍,即文化企业家队伍,策划、营销、中介、经纪人队伍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首先是要大力挖掘、整合、用好市内现有文化旅游产业人才资源。要重点引进一批急需的既懂文化又懂经营之道的复合型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长远的是充分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等教育资源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能进能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机制和环境。

六是加强文化产业相关法规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法制政策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尽快解决有关法规、政策滞后的问题,尽快制订出台一部促进和规范我市文化产业的条例或政府规章。同时应在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融资、产业结构、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市场管理、人才开发等方面制定和完善1—2件有力度的扶持性政策。条件成熟时,可出台一部我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我市发展文化产业。

七是构建合理的文化体制,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要理顺三大体制:一是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实现政事分离;二是理顺文化单位经营体制,实现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文化活动分离;三是理顺文化投资体制、政府对文化投资的重点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它文化单位实现改革重组后,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实现多元投资,扩大准入范围,走向市场化。

八是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文化产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迫切要求解决好文化产业管理上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尽可能地理顺关系,强化领导和管理。一是完善领导决策机制,虽不一定凡事都建领导小组,但必须有相应的领导机构来统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考虑到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相关机构人员的组成上应打破以往清一色的行政人员的格局。吸收一部分专家、学者参加,市政府应有一名副市长统管文化旅游产业。二是建议成立一支由有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才组成的文化产业顾问或专家组,为党政决策和职能部门管理当好参谋。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健全并发挥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规范经营等方面的作用。

九是加速武当道教文化、汉水文化和其它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充分调动市内外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快利用现有的资源,成立武当道教文化和汉水文化研究机构,定期组织开展研讨调研,让道教文化、汉水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工作真正做到投入到位、人员到位、设施到位。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和湖北省人事厅社科基金项目、十堰市软科学项目阶段性成果,文号:2002Z03001/20026.

 

作者简介:潘世东(1963-),男,华中科技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教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水文化研究。



[1] 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9

[2] 蒋显福,匡裕从,杨立志.沧桑与瑰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0.

[3] 蒋显福.水之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2.

[4]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87.7.

[5] 梁中效.试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A].陕西:汉中师范学院学报[J],2003(2).

[6] 潘世东. 汉水流域“寄死窑”大文化观系统阐释 [A].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4).

[7] 马强. 论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文化政治地位[A]陕西:汉中师范学院学报[J],2002(2).

[8]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8.

[9] 靳怀堾.中华文化与水[M]. 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10] 刘锡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A].广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J],2004(4).

[11] 王雄.阴阳碑()[A].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12] 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 潘世东,林玲.诗性的智慧[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