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山区经济特区,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

龙云安 原创 | 2010-06-08 17:40 | 收藏 | 投票

建设山区经济特区,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

  龙云安 

此项研究是西华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XZD0901-09-1)基金资助项目”。
概要:中国70%的国土属于山区,由于先天无优势,山区经济长期落后于平原和城市,在信息文明时代,探索山区经济特殊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提出建设山区经济特区,破解山区经济千年发展之迷,彻底改变山区经济落后与贫困恶性循环,实现山区经济真正跨越式发展,本文研究了山区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特区的本质区别、山区经济特区的理论前提、建设的阶段性,并从试点县实践的简单分析,论证山区经济特区在信息时代的可操作性和客观必然性。
关键词:山区经济特区   先天无优势   劣势即优势   无限增长型 
中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3.3%,丘陵占国土面积的9.9%,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6%,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所以,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全国山区户籍人口占总人口60%以上;经济总量还不足10%,严重的倒三角态势,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负担。然而,千百年来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无不在“先天优势” 基础上优先发展。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平原和沿海地区得天独厚,而“无先天优势”的山区始终处在落后状态,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轨迹:“山区落后于平原、高原落后于沿海”、“贫困循环恶性”。
八十年代在中国,为了探索超常规发展模式,选择了沿海小村庄深圳等地为特区发展,20余年的特殊路径,显现出巨大成就。在工业文明后期,这种特殊路径下的超常规发展所带来的辉煌,是客观必然的。然而,信息文明时代的山区是否可以采取新型的特区模式,得到超常规发展呢?
实际上,信息文明时代“信息、智慧、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物联传感”等新要素的出现,客观上呼唤着新的发展模式和超常规发展路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资源整合与广域性的电子化平台,不仅为山区经济超常规发展成为可能,而且为破解山区经济发展之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种超常规模式就是山区经济特区模式,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建设信息高速,跨越山区闭塞交通;实现电子政务,促进高效行政;全面电子商务,激活经济脉搏;引入高端智慧,促成整体提升;让三农插上电子化翅膀,飞越时空与固守;利用现代物流,实现“三农”大循环。通过建设山区经济特区,用资金换模式、换思维,使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摆脱残酷的现实:风险资本出于安全不愿意把赌注下在“先天无优势”的山区、投资资本更不愿意把有限资金放在回报低、回收慢的山区产业,山区经济脱贫发展只有靠国家扶持基金。所以,必须选择山区经济特殊发展路径,这就是依靠自身力量,建设山区经济特区,促进山区经济在特区模式下持续发展,形成健康的、永久性的、自身造血功能,摆脱依赖性发展模式和依靠外来资本入注的“扶贫”式发展模式,实现模式扶贫、智慧扶贫,并运用这种先进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向山区流动的巨大潮流,促进山区实体经济的快速提升,消除二元经济不平衡现象,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
一、山区经济特区与沿海经济特区的本质区别
山区经济特区是在“先天无优势”的前提下,遵循“边际效应递增”的增长规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互联网络为平台、物联传感为通路的特殊发展模式。山区特有的“交通闭塞、通信落后、资源分散、无规模效应、智慧与知识缺失”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有效条件,是发展山区经济特区的优势资源,山区经济特区模式也正是在这些优势资源基础上快速高效运行,这种信息文明时代的特殊发展模式属于“无限增长型”。
而沿海经济特区则是在“先天优势”前提下,在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内外结合方便等有着先天优势或发展优势的沿海城市或区域,遵循“边际效应递减”的耗散规律,通过一系列优惠特殊政策,采用特殊的、快速有效的、超常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最后表现为“极限平庸化”。
二、山区经济特区的理论前提
建设山区经济特区,前无古人,属于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必须清晰这种特殊发展模式的理论前提,才能在理论上自成体系、实践上快速有效。
(一)、劣势即优势,因为交通闭塞、通信落后,才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用武之地;因为资源分散、无规模效应,互联网络平台才彰显出它特殊的效用;因为智慧与知识缺失,高端智慧的引入才快速有效。所以,山区经济特区的理论前提是“劣势即优势”。
(二)、新要素,建设山区经济特区是基于“信息、智慧、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物联传感”等新要素、遵循“边际效应递增”的增长规律为前提。
(三)、信息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快速有效的积聚、整合和传递各种山区分散的信息资源,使之价值倍增,所以信息技术是山区经济特区的“价值增值器”。
(四)、互联共享平台,山区经济特区中有关“三农”的所有资源价值都是通过互联共享平台来显示和实现,因此,互联共享平台是山区经济特区的基本载体。
三、建设山区经济特区的阶段性
   (一)、建设山区经济特区模型
     1、增长模式。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特殊经济发展模型,遵循“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如果把信息、智慧、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物联传感等新要素设定为X1、X2、X3…,那么随着时间T推移,这些新要素通过整合所产生的新价值表示为Y,将会成正比例的增加,即要素价值Y是时间T的正函数,其数学模型表示为Y=f(T)。
                  Y
价                              y=F(T)

 

 

                        (信息X1、智慧X2、互联网络X3…)时间 T
                 山区经济特区增长模型
 山区经济特区的增长模型不仅表现在价值的无限增长,而且表现在新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增长性”,尤其是知识、智慧、网络平台等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无限增长,而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要素“消耗性”,所以,山区经济特区发展模式属于“无限增长型”。

 

(二)、运行模型。

 

 

 

 

 

 

建设山区经济特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三到五年时间,通过基础建设、模式形成、完善推进,最后形成具有全国性和全球性推广模式,以达到建设山区经济特区的最初目的。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基础设施、思想意识、全民动员
建设山区经济特区并不象传统经济特区那样需要国家大资本投入建设“七通一平”,而只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到村村通网络、户户(社社)有终端、乡镇有专人,即可以搭建特区最基础的平台。
思维决定成败,有了基础平台之后,必须解决最关键的思想意识问题,从领导干部到千家万户,都必须从灵魂深处,认识和接受电子信息平台、互联共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是如何彻底改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这是山区经济特区成功建设的核心,鉴于山区的现实和意识形态的保守,必须首先进行思想意识的革命,开展普及大培训运动。
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建设山区经济特区必须是全民参与,全民共建,政府与民间结合、企业与农户结合、农户与农户结合、个人与组织结合、山区与城市结合、内地与外地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形成新的群体意识、新的规模效应,以达到意识上的特区效应、形成全新的特区资源。
第二阶段,模式形成:
建立和完善本地区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于一体的互联共享平台,本地区全部农、工、商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电子之家、电子农户、电子工厂、电子社区,把山区现实的物和事放在无极化电子商务平台上,再通过平台特殊的信息传递、处理和全域互动功能实现其价值,并通过整合创造新价值。
建设专业的内外交互通路,把需要走出去的所有特产、商品、品牌、产业、项目、劳动力等经过专业的信息化处理,再通过信息化平台与世界融合;再把本地需要的信息、资金、人才、科技、良种等与外部地区贯通,实现快速有效流动、实现最优资源全域整合与配置,以达资源效益倍增。
建立高端智慧对口支援通路,由特区设立专门机构来组织,可以在不同专业领域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公开招聘对口专家团、机构、企业家,以招投标方式进行,分别在科研、辅导、项目、市场、渠道等全领域与高端智慧“一对一”的直接对接,从内核上提升山区实力。
通过大物流系统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现代化的专业物流机构,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完全代替一家一户人扛马托,分散的农户、或小型企业只需要将自己不成规模的农业商品、或初加工商品交给专业的物流机构即可,农户和小型企业只需要专注于生产和在自己的信息平台上发布,其他的物流和资金流全交给物流机构来完成,以专业化的分工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阶段,完善推进,特区模式基本成型后,通过专业机构对各系统进行效率评估、机制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建设山区经济特区必须全民动员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山区经济特区必须在本地区全民动员、全社会动员、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山区特区发展的建设热潮,举国上下、共同关注。
 1、政府作为:A、政策引导,思想意识特区转化;B、把扶贫和对三农倾斜政策纳入山区经济特区建设中;C、加大信息通路的基础建设,尤其是互联网络、物联传感;D、加快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
   2、山区涉农企业:转化思想,全面实行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在本地电子平台上与大市场互联共享。
   3、农户积极参与:转化观念、学习新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积极把自家具有商品价值的土特新奇物品,通过专业人员在本地电子市场交互。
   4、高端智慧引入:内引外联,组织集结建设山区经济特区需要高端智慧,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弥补山区知识智慧缺失、科研不足,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整体运行效率。
   5、专业信息技术推动:建设山区经济特区必须要有技术精湛、操作娴熟、理通运作的互联网络的营运团队作为特区建设的技术支撑。
   6、国内外资本家积极投入:新的山区经济特区模式必将吸引产业资本和各种风险资本进入到新的产业和新的领域,变低效益低回报投资为高回报,创造资本、产业、地域资源的新的整合。
五、四川甘洛县山区特区建设的实践
   四川省甘洛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与乐山、雅安两市接壤。全县幅员面积2155.9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227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19.35万人。全县最高海拔4288米,最低海拔570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交通、通讯、信息相对落后,于2009年开始与搜有中国电子商务网合作,联合实施“全面打造甘罗县山区经济特区计划”,由搜有中国电子商务网全权建设甘洛县新型特区基础模式、在三个月内完成全县乡镇、农户、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平台,两个月时间对全县所有商品和产业信息实现电子化,按照共同实施“121”计划,选择了世界黑苦荞之乡“黑苦荞”作为世界品牌专项打造,一个乡镇作为全国第一镇打造,选择“凉山魂”、“彝家山寨”等20个品牌作为全国名牌打造,选择“干干酒”等100个特色产品全省重点推广;由搜有中国电子商务网组织全县“万人千户”大培训,组织内外资本、技术、人才对接。用一年的时间全面建立好山区特区的基本模式。至2009年底,山区特区信息化阶段初具规模。
六、建设山区经济特区的巨大意义
   1、山区经济特区的理论、模式及成功实施,必将丰富和发展发展经济学的内涵,其实践也必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山区经济发展的标杆,将对中国现代化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2、山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建设,将根本改变资本、技术、人才集聚城市和工业的现状,山区经济必将吸引大量的信息、智慧、资本、技术、人才向山区流动,从而快速提升山区实体经济,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异。
   3、建设山区经济特区,是在信息文明时代率先综合、高效应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典范,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山区经济特区模式属于无极限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永续性。


作者简介: 龙云安,男,经济学博士,国际职业培训师、搜有中国电子商务网创始人,2006年度评为亚洲十大培训师、中国教育培训十大领军人物。主要研究领域:世界经济、跨文化管理、跨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曾在著名跨国公司NPM公司和BACTEL公司共职;现兼全国100余家管理顾问公司的高级培训师、顾问。著有《新营销原理与实务》、《声誉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参与编写了《世界经济大词典》等。

电话:028-66543607手机:13551084893 邮件long1997@126.com   www.cnlongs.cn
 

个人简介
搜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搜有中国电子商务网(www.soo110.com) 创始人, 第二届华人国际、亚洲、中国十大培训师评选中获“亚洲十大培训师奖”、中国国际贸易培训第一人、国际职业培训师、 领军中国—影响中国教育培训界十大领军…
每日关注 更多
龙云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