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园区经济

代瑞红 转载自 FT中文网 | 2010-08-11 10:51 | 收藏 | 投票

  2008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如何转变过于严重依赖外需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中国各省市地区纷纷推出了以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导的本地区产业规划。其中,通过发展园区经济,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地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各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发展思路。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和园区的发展者在宏观上认清国际产业发展转移的趋势,把握国家产业升级契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洞悉产业集聚成长壮大的机理,因势利导实现产业集群垂直和水平整合。

  一.中国当前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升级的内涵

  中国在建国后经历了长期的向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尽管工业总量巨大,但在工业结构上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其占整体工业比例为27%,而日本为50%。冶炼、电力/热力、及采掘业仍然是中国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其次,工业结构高度依靠外需市场,过度依赖成本优势,多数制造以加工制造为主,拥有自主品牌比较少,缺乏核心技术和对价值链整体的控制。第三,产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生产专业化水平低,大多数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包装,大部分生产过程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大而全”,“小而全”现象非常普遍。

  针对中国工业结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扩大内需,既改变外需主导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又通过内需水平的提升拉动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直接通过产业振兴规划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改变“加工制造”主导的产业结构。

  从长远意义来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在水平方向产业重点从加工制造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所谓“6+1”,即在整个价值链中大大增加研发设计、物流和营销服务等环节所占比例,实现对价值链的控制;二是在垂直方向形成自生性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自身和同类集群之间的竞合来决定产业发展方向;第三,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产业结构升级必然导致产业结构总量和比例关系上的变化,改变以采掘、冶炼和电力等能源行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结构,改变行业生产集中度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专业化水平低等一系列中国产业结构问题。

  尽管中国整体工业结构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们同时需要看到:中国某些工业领域正在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例如在港机领域的振华港机、集装箱领域的中集集团、电动汽车领域的比亚迪、电信领域的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国内高端需求迅速萎缩,导致服务其高端需求的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面临困境。日本2009年第一季度有8,000家企业破产,其中装备制造业企业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5%。类似情况也蔓延到美国和德国的一些中小企业。面对制造业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发达国家一方面寻求发展新型产业(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以替代成熟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需求,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迹象。

  具体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多层次的产业转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合型产业转移的特点。一方面,针对中国而言,以前依靠劳动力单一优势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已经结束,未来新兴产业的转移劳动力成本仅占其总成本的很小比例。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高技术产业国际投资性转移随着研发全球化和本地化的加速,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而大大提前和加快。这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周期论,即高技术产业只有到了成熟阶段、失去竞争优势时才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在产业链上下游垂直转移的同时,也出现了研发-设计-测试-制造-物流-销售-金融服务等一条龙水平转移的特点。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将其国际业务运营中心迁往上海,利用上海作为基地,开展微型汽车的研发、测试和制造,销往中国和中南美洲国家。

  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产业发展的困境、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产业升级需求、国际产业复合式转移等特点,为中国园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极提供了历史契机,同时也对园区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挑战和要求。

  三.中国园区经济的现状、主要困境与挑战

  中国园区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经济区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需要,也是扩大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促进出口、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中国园区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对增加出口、吸引外资、引进高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园区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从园区的各项指标上看,其已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的不断集中再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之中起到了“增长极”作用。园区同时也担负了中国技术创新和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在对外出口、土地开发、吸引就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城市、再到西部整体的全国开花的过程。而园区的类型,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在中国园区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园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1. 园区经济严重依赖外资企业,却难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实现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增强所在国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这是中国外资政策重要的理论出发点。而中国目前大部分园区的现实情况是,外商企业限制技术引进与扩散,没有在本土进行创新的动机与利益激励,而本土企业在技术和人力资源上又与外商企业差距较大,还不具备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

  2. 高度依赖核心大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中国多数园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均明显地表现为对核心大企业的高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而地方政府又往往在资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园区核心企业倾斜,又加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园区企业外资化、大型化,严重制约了培育中国本土国际性企业的空间。

  3. 园区政策使用不当,造成资源浪费和“候鸟企业”现象出现

  90年代以来,园区发展规模急速扩大,地方政府不断规划新的园区。为了吸引投资,许多地方给予企业比国家统一优惠政策更加优厚的招商条件,一再降低土地出让价格、水电等资源费用和其他税收标准,这造成了企业土地开发效率低下和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还出现了企业以追寻最优惠政策而在相邻园区间进行迁移的现象,一旦政策优惠期限过期,这些企业便如同候鸟一般迅速飞向下一个政策温床,这直接导致了财政税收的极大损失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4. 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不清,发展前景不明朗

  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将服务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园区同样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但从经济基础、研发环境等条件看,除少数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外,大部分园区提出了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产业发展计划,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四.如何发展园区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

  中国的地方政府作为园区建设的推动者、园区政策的制定者以及园区运行的管理者,在新一轮园区转型和产业升级浪潮之中,毋庸置疑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此,埃森哲提出5个发展建议,供相关地方政府和园区经营者参考。

  首先,努力逐步实现园区经济转型,将园区打造成多数依赖内需市场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外需市场的萎缩,内需市场的成长,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健康发展的一个主题。因此,各类已有园区的发展应该在如何帮助企业转向内需市场上作文章。内需市场包括随着消费升级自生性产生的内需市场,也包括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导致的某些内需市场的变化。各类已有园区应该通过产业研究,帮助企业发现并挖掘这些伴随内需市场扩大而迅速发展的产业。

  第二,以产业集群的思想统御园区的发展思路和招商引资思路。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由那些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它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思想指引下,对园区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启示:1)园区要特别关注园区内部中小企业的发展;2)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上,要改变过去单一以土地、税收优惠吸引企业的做法,而是要特别突出产业集群下的企业隐形需求,双管齐下,吸引企业;3)政府的关注点必须与产业发展规律保持一致,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专业性因素上:如教育和专业性培训,吸引私人投资,鼓励创业。

  第三,在吸引产业集聚上关注产业的水平和垂直整合,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培育世界级的大企业,重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与作用。很多园区在发展中,往往着力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定位,而对制造业的服务化重视不够。但事实上,一个制造业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是依靠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因此,对于制造业而言,良好的服务环境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所以,在园区内,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工业设计、设备安装与维修研发、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改变目前传统产业服务环节存在于企业内部及新兴产业服务环节缺位的特征,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服务业的承接能力以及与制造业的链接度。

  第四,高水平的产业集聚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环境,单纯以厂房为主导的园区很难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园区发展必须摈弃单纯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而应以城市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工业园区。园区-工业化-城市化是新形势下未来园区发展的基调和思路。 基于这种基调,未来的园区必须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人文生活等因素全盘考虑进来,融入园区/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中。

  第五,提高产业研究水平,改进招商工作流程,改善投资环境,实现持续招商。招商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吸引外部合作伙伴的进入和投资,而且包括对现有合作伙伴更好的服务,并且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提升当地招商环境的吸引力,推动后继招商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因此,建立从战略到计划、到执行、服务、评估的招商流程化体系,是招商工作有条不紊地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同时,系统化的招商流程设计可以有效规避在招商过程中重招商轻服务等一系列因单纯“招商指标化”而导致招商短视化的问题。

  总之,中国园区的形成和发展是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政府的职能在园区发展产业集群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适度的政府支持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催化剂。通过政府的产业引导和科学规划来进行重点产业选择,并促其向集群式发展,避免出现中国国内许多园区群而不聚的现象,影响集群效应;通过政府的介入和干预来控制产业集群的外部负效应,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政府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市场运行和调节的规则体系,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信用,保护包括私人财产在内的各类资源产权,消除市场进出壁垒,制定入园企业规则,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自由选择、公平竞争和安全有效的生产和工作环境,维护必要的市场秩序。

  中国经济经过30年改革开放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整体水平低,但是规模大,潜力足。中国内需市场的蓬勃发展,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和学习曲线形成的知识溢出,必将带来众多产业升级的契机。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和园区的发展者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以产业集群的思想发展园区经济,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产业水平。 

  (作者为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咨询部总监王靖和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波。)

个人简介
优投创始人(优投空间+优投学院),为创业者提供“空间+服务+学院+投资”于一体的创新服务。管理学博士, 资深创业导师,天使投资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并帮助项目成长。 目前优投在全国布局中,欢迎外部合作。
每日关注 更多
代瑞红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