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行业分析01

梁学善 原创 | 2010-08-27 17:12 | 收藏 | 投票

一、中药行业发展的背景

    1. 经济全球化

    在当前的科技现状下,在中国国内,对于西药研发、物流、品牌建设;化学药剂和医疗器械制造、研发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然而我国在药物制剂方面唯有中药以其独到的理论,天然的原料和疗效在国际竞争中有着较大优势。在今后的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中会有较大优势。

    中药行业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而且在整个医药行业内部,中成药工业的收益水平较高。中国中药工业与石油工业、橡胶工业等41个工业行业相比,8项经济指标中有7项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资产利税率仅次于烟草加工业。[[i]]

    2. 消费者观念的变化

    1) 消费者观念变化及绿色潮流的兴起

    在实验室里通过化学方式合成的西药成分单一,过于标准化,很多疗效是经过理论分析和动物实验得出。而中药是千年来的经验积累总结。其准确性是值得越来越多消费者信赖的。

    当今大众越来越注意保健,关注药物成分及安全性。中医凭借其独到的保健理论和对人体系统的独到见解;中草药也因为其环保天然的特点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医药的系统调理、平衡、养生保健、治未病等独特的核心价值恰恰契合了当今大众的生活理念,因此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不仅国内,例如在英国,中药市场大幅扩展,出售草药店铺和诊所数量迅速增多。许多英国公民认为,中药有助于提高当代英国人的生活质量,丰富英国人的生活。

    此外,中医药在减肥、美容、抗衰老、食疗等方面的优势正在为大众所熟知,其市场前景是不可估量的。据中医古代医籍记载,我国4000多种中药,大约有500余种中药可入药膳,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目前世界草药(中国人叫中药)消耗量用于滋补药膳和饮食作料的大约占47%。在国外,主要流行于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2008年,全球与中国开展中药贸易的国家多达163个,其中出口国家154个,中药出口总额达13亿美元。亚洲仍是中药产品出口市场,总额达8.56亿美元。欧洲居其次,出口总额达2.09亿美元,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英国、意大利、瑞士与我中药贸易额都在千万美元以上。随着世界对植物药的认可程度的增强,中国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ii]]

    2) 某些顽症西医无法解决,大众视线转向中医药

    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治疗风湿、心血管疾病、肿瘤、内分泌疾病等慢性疾病或疑难疾病药物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目前在西医看来,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被认为是几乎不可治愈的顽疾,同时也在十一五被列为重大疑难病。在经历20余年的研究后采用复方治疗和单味药等治疗途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另外如强直性脊柱炎(AS),多发性肌炎和皮炎(PM/DM),干燥综合征(SS)在中医辩证理论的指导下配合中药治疗,治愈率较高。[[iii]]另外在减少毒副作用、降低反复率、改善病情、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等方面均具有西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令人谈色变的艾滋病(AIDS)也已经纳入中药治疗的研究范畴内,目前已发现六七十中中草药对HIV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的中草药已经进行化学分离和药理追踪工作;其他一些中药(如灵芝)的提取物在体外对T细胞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由此提高抵抗艾滋病的能力。[[iv]]

    癌症,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在西医化疗放疗下熟练了不少,但是经历这样一番折腾之后,患者自身也受到很大伤害,此时用中草药来固本强身,增强免疫力,抑制癌细胞扩散无疑对患者是一大福音。

    另外,数据表明,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内分泌疾病等慢性疾病或疑难疾病药物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的产业发展重点之生物产业里,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治中提及现代中药,这无疑是政策对大众潮流的体现。足见大众对中药的期望。

    3. 我国的医改为医药行业扩大的空间

    我国政府一直支持中药行业的发展。1997年,科技部与国家中医管理局等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起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200211月,科技部会同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卫生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订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实施。2003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制定的《中医药条例》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2007年,由科技部、卫生部等十六个部门共同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最近的十一五规划和新医改无疑又为中药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随着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保护促进政策的普及力度,中药行业有望获得更快发展。[[v]]

    1) 中药作为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2002年国家颁布的《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的现代中药专项篇中,明确提出着力发展药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现代新型中药饮片,推进现代中药生产制备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这一规划的提出旨在引导国内中药行业向安全化、明晰化、特色化、科技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摆脱过去以纯中药材为主的落后发展模式。如今,中药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已转向中成药和中药饮片领域,着重开发其高附加值,依靠现代发展模式为中药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为此,国家在2002年重点推出《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明确提出了中药行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产权保护、参与国际合作、注重人才培养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尤其的是,国家建立多渠道的中药现代化投入体系,设立了中药现代化发展专项计划,加大对技术、产业、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支持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中药大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价格和税收政策,对引进先进技术和相关研究设备给予优惠政策。而在专利保护方面加快了审查速度,缩短了审查周期。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中药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为其更深层次发展打下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国中药产业特别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产值和销售量逐年递增,前景可观。

    2)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20094月国家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其中,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vi]],这不仅切实减轻了群众个人支费得负担,从个人投资角度来看,中药行业迎来了一次寒冬中的春天。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药行业的国际市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所以立足国内市场是目前中药行业的出路,而此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正是在扩大国内中药行业的需求。

    如今,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覆盖城乡,覆盖率高达90%,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vii]]。老百姓的医药保障范围和水平在不断扩大和提升,这样进一步改变和优化中药产品销售的结构,质量好、品质高的中药品的销售比例将会有所提升,这将会刺激中药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提高药品的制作工艺水平,而在这方面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将会是巨大的受益者。

    3) 基本药物制度

    20095月国家公布了基本药物目录”,而中药品就占有三分之一,根据国家规定,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被归入目录的药品,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一定的使用比例。而且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药品保障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viii]]。这样,被编入目录的中药品同类性质而未被编入目录的药品更具竞争实力,促进了该中药品行业的发展,增添了该行业的竞争优势,扩大该药品行业的市场份额,促进了该中药品行业的发展。

    另外,国家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保障体系,有利于供需的平衡,减少行业风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ix]]。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这样,就难以避免行业的竞争,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企业的兼并不可避免,这样有利于整个行业的相关企业资源的重组和配置,扩大企业的规模,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活力,促进整个行的健康发展。

    而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各地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表面上药品价格下降,损害了中药行业的收益,实际上,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首先,药品降价是存在一个限度的,能够同时被消费者和商家所接受;再次,虽然价格有所下降,却因此拥有了更多的消费群体,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行业发展的。

    4) 2010版《中国药典》

    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已经编制完成,年底前将出版发行,明年71日将正式实施。药典中,对中药的收载相当精细和完备,重要标准整体水平全面提升。首先,中药收载品种数量大幅度提高。再次,中药品种分别增加和完善了安全性质指控指标。其中,在中药正文标准中增加或完善安全性检查项目。[[x]]这样不仅有利于中药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这些检验方法和限度与国际一致,有利于我国中药药品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声誉,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中药品进入像英美这样西方发达国家的阻碍,对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开辟道路。这对中药行业尤其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领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中药标准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中药饮片)有利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有利于中药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药典加增加了现代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大了对成熟新技术方法的受载,这样,有利于中药行业的技术性进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5) 《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中药特色规定

    中药是中国的土特产,不是舶来品,应当注重其特色开发。在《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中强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传统,突出中医药特色,其中对古代经典名方和复方制剂的开发尤为重要。如今中国的几大中药行业巨头——同仁堂以其悠久老字号,云南白药以其独特拥有专利的古老配方——都大大继承了古代中药配方的精华,所以研制新药在中药注册方面应该注重对古药方的挖掘,从而建立自身的创新体系。

    中药行业大致可分为中成药和饮片两大部分。按照生产及销售流程来讲有原料生产、产品制造、营销方案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把原料市场、新药新技术的开发、人力资源、品牌建设及市场营销等有发展潜力的方面做了分析。

    二、现状分析

    1. 原料市场

    当今中药市场,中药的原材料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中药原料也是我国中药行业的重要组成本部分,而中药的种植及进出口也仍是中药原材料市场的重要方面。

    1) 中药规模化种植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之前掠夺式开发的影响。现如今的中药材产业,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已成为趋势。

    然而,当下,中药的种植仍是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方法非常不利于中药原材料的发展。农户分散种植使得基本种植单位小且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而农户在品种的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缺少质量监控,并且部分中药中保留有农药和超标的重金属,这样就使得中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极大的制约了中药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规模化,基地化的种植中药非常有利于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其主要原因为:

    第一,规模化的种植中药可以减少优良品种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难度,有利于现代化高科技在中药种植过程中的大规模应用。

    第二,中药规模化,基地化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降低了种植机械化,自动化的难度。

    第三,由于中药种植过程中有使用农药的现象,出现了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后果,规模化种植可以对中药材的农药残留物超标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中药的规模化种植并不是一味的贪多求大,而应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正视具体的产业现状,对各项自然指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进行严格的认证,并根据所种植的中药的种类和属性加以区别对待,同时应加强对小型企业和专业户的帮扶。中药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还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需加强种植户的规范化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还需要政府机关的支持,只有政府加以重视并引导,中药材产业才得以持续发展,另外,加快步伐完善质量体系建设也是促进中药种植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2) 中药进出口

    虽然经济危机对中药材的进出口造成影响,但由于社会用量日益增大以及产区药市库存空虚等原因,我国中药材的进出口形势仍然喜人。从2004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来看,全年完成产量96万吨,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0.76%,从而推动了内外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使出口总额达到了73.66亿美元的新高,其中化学原料药产品为37.57亿美元,约占全球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3%,同比上一年增长了88%。[[xi]]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第一,经济全球化,极大的推动了原料药的市场发展,资料显示,目前国外制剂厂商所需的原料药及中间体60%为外购或合同生产,我国外贸额约占40%~45%左右,尤其是欧美国家大多采用此种方式。[viii]

    第二,单价上涨拉动出口额快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共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3%;平均出口单价达到2.32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1.8%,与去年下半年相比(环比)增长24.7%;各主要品种的出口单价均呈大幅上涨趋势。在大宗出口药材中,人参出口额最大,达到2603.1万美元,同比增长19.4%;但是出口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下跌幅度为0.6%。冬虫夏草由于受到国内市场高价位驱动等因素的影响,出口量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仅出口680公斤,为近几年来最低;但是出口单价创历史新高,达到1.64万美元/公斤,同比增长151.6%。菊花受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市场需求增加的拉动,上半年呈现量价齐增的大好形势,共出口1974.6吨,出口额合计达到975.2万美元,平均出口单价达到4.9美元/公斤,同比分别增长了19.4%47.0%23.1%2007年宁夏枸杞大幅减产,受其影响,枸杞价格逐渐走高,今年上半年,尽管枸杞出口数量下跌13.4%,但是在出口单价大幅上扬的拉动下,枸杞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843.6万美元。[[xii]]

    第三,我国中药材的出口地区范围扩大。亚洲是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的最主要市场,出口总量占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总量的88.3%,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越南和韩国,而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药材对欧洲出口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大幅增长。主要出口市场为荷兰、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荷兰一直是我国中药出口欧洲最主要的集散地,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对其出口中药材及饮片2543.9吨,金额为1067.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1.5%264.6%,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对欧出口总值的29.5%38.3%。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对越南、墨西哥、中东欧等美欧周边地区出口迅速上升,如对越南、墨西哥、乌克兰、叙利亚等国家的出口增幅均超过100%[[xiii]]

    但是,我国中药材的进出口仍面临严峻问题。首先,近年来,国外原料药的合同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委托加工(OEM【[1]】)和定向生产,运作方式方法已日趋成熟。但是中国药品审批体系以及委托生产规定,对于OEM有很大的约束,客观上限制了药品的OEM,尤其是制剂的委托加工方面较难操作,因此有一定条件的企业都在原料药及中间体上做文章。其次, 中药材走出国门必须拥有的通行证—— EDMF【[2]】或COS认证【[3]】,也是国内企业遭遇的瓶颈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出口的部分原料药是以化工中间体身份出口的,甚至有些产品作为合成路线的某一阶段的半成品外销,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原料药,以及尚处于专利保护期内的药品,其交易价格比原料要低,有些甚至相差许多倍,出口厂商尚未通过EDMF或COS认证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更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的纯度达不到要求,其杂质含量超标。[[xiv]]

    总之,中药材市场存在种植模式不完善,质量提高慢,产业化规模不高等一些问题,但如果切实实现中药的规模化种植,并切实提高中药的质量问题,严格管理中药原材料的批发加工过程并实施监督惩戒,完善各种相关法律体系,相信中药原材料市场前景仍是非常乐观的,并且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收益。对于风险投资,虽然中药材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其风险并不大,相信中药材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新药、新技术开发

    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无疑为传统的中药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重点发展的生物产业和海洋产业都与中药的创新、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且由于没有规范的标准把关,导致其成分和药效不能得到保证。因此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是中药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我们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兴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1) 超微粉技术

    应用超微粉技术,我国中成药制备工艺粗放,质量标准低下的传统形象将被打破,为高新技术嵌入中药开发提供了范例。

    超微粉技术可以将原料加工成微粉甚至纳米级微粉,经过处理的中药粉体,能取得动植物类药材细胞破壁的效果,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达到用最小的服用药量取得最大的药效的效果。

    清华大学材料系分体工程研究室主任盖国胜博士和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吴以岭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共同实施了中药通心络胶囊超微粉工艺提升项目。研究人员研发出了虫类药组合超微粉碎系统设备,突破了虫类药超微粉碎过程中的韧性、弹性、团聚等技术瓶颈,成功将药粉的粒度从原有的150200微米减少到510微米。药物细胞被打破后,增加了药粉的表面积,提高了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度、生物利用率和药物的药理活性,并且,减少了胃肠道反应。[[xv]]

    超微粉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药效。就投资角度而言,超微粉技术不仅发展前景广阔,而且符合时代特点,是很值得投资的角度。

    2)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物质分离和浓缩工艺,可在常温下连续操作,无变相;尤其是适宜加热易变性的热敏新物质,因而在食品、医药、生化领域发展迅猛。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并有较突出的优点。现在医药用水大部分用膜法制取;将膜技术用于中药复方注射液的制备,发现杂质去除滤及澄明度均符合国家制剂标准,并可较多地保留原配方的有效成分;将膜技术用于口服液的制备,可省去醇沉、水冷、浓缩、冷沉、灭菌等工序,尤其是避免了因加热灭菌,而出现的絮状沉淀;用膜技术制备的中药浸膏,可以克服采用传统方法所制备的中药浸膏制剂崩解缓慢的缺点,使之接近或达到西药相同的崩解时限,缩小后浸膏的体积为原来的20%30%,同时可提高浸膏中有效成分的含量。[[xvi]]

    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经被国际公认为是未来最有前途的一项重大的高新技术。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分离中的应用即可保证生产的药品质量非常稳定,也能保证中药指纹图谱的稳定。膜分离技术促进了中药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实现了我国中药生产的现代化。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中药的附加值,有利于中药出口,提高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膜分离技术用于中药制剂领域具有许多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对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减少服用剂量、提高生产效率。

    3)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工艺,简单讲,就是将中药复方煎煮液通过大孔树脂,吸附其中的有效成分,再经洗脱回收,除掉杂质的一种纯化精制方法根据药液成分的不同,提取的物质不同,选择不同型号的树脂,中药分离提取以及抗生素的提纯常用X-5型。其操作的基本程序大多是:中药提取液-通过大孔树脂-吸附上有效成分的树脂-洗脱-洗脱液-回收溶液-药液-干燥-半成品。[[xvii]]该技术目前已较广应用于中药新药的开发和中成药的生产中。主要用于分离和提纯过程。

    该技术主要有三个优点,首先它能缩小剂量,其次提高中药内在的质量和制药水简单。就该技术的优点而言,它是很容易推广的技术,故投资空间大且风险小。

    4) 以三金药业为实例分析
桂林三金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采用科学的方法创新发展中药,确定了在中药行业第一梯队的地位。桂林三金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五大优势,其中有一项为科研品牌优势是常胜的源泉。桂林三金历来重视研究与开发,经过多年实践及不断改进,公司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最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的6—7%,位居我国中药行业前列。以此为依托,桂林三金的主导产品均以自主创新开发为主,相继开发了以三斤西瓜霜系列及三金片系列两大中药名牌产品群为主的119个品种,其中国家基本药物品种42个,国家中药中药保护品种19个,自主研发的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种39个。[[xviii]]

    三金药业的创新即技术开发时期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过就投资角度而言,不论投资方向是中药还是中成药,都应将技术作为重点投资项目。而就技术而言,应投资新兴的、符合只要特点的、满足生产需要的、低耗能的、具有开发前景的技术。

    5) 技术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过多的仿制限制中药的开发

    中药在我国起源较早,从神农尝百草道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中药一直在发展。然而,如今中药似乎已停滞不前,我国中药的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靠吃祖宗的老本,今人的创新不多。试问这样的坐吃山空又能维持多久呢?想想这一切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呢。如果把中药比成一条河,那么新药便是这河的源泉,如果没有了源泉,河早晚有一天是要枯干的。

    由于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和评价体系的缺乏,目前我国还未能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我国中药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创新意识薄弱,不仅不利于中药产业本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中药的国际化进程。在新药研究开发上,很多中药企业推出的新药,只不过是对已有的处方略加修改。更有甚者,有些企业竟然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改个名字便打出新药的旗号。同时有些企业在同时生产相同或相似的药品。中药研发明显表现出技术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过多的仿制的现象。据了解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成药企业相互无偿仿制,同一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仅牛黄解毒片全国就有150余家企业生产,复方丹参片有140余家生产,人参蜂王浆有80余家生产。[[xix]]种种现象造成了从而造成低水平重复,创新不足,无法大规模发展的局面。

    H1N1流感波及全球,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世界各界医药人士都在潜力研发预防和治疗方法。这次流感对我国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困难。但对中药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遇,如果能针对H1N1禽流感采用纯中药方法研究出治疗方案,那么中药便很有可能借此机会走向世界。据《光明日报》报道:为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发挥中医药对提高城乡居民医疗健康水平的作用,北京市推出了15项新措施。近日,北京市又拨款1000万元,支持临床和实验室同时开展完全用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科研过程。然而收效甚微。

    中药创新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几年前,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个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纲要(2006—2020)》,这是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现代发展纲要》后,有一事关中药创新发展全局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同时国家每年都拨出大量经费用于中药研究。

    3. 人力资源的管理(以江中药业为例)

    在新形势下中药企业进行转型是必然的,其成功转型的根本因素应该是坚持人才为本,大胆科技创新。例如,有的企业本身就出自中医院校,如江中制药。也有依靠科研机构或者中医专家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型的例子,如金嗓子。其他一些企业除了自身备有小型的技术队伍之外,多数都与外部的中医院校、科研单位或者中医老专家有着经常的业务合作关系,存在研发外包的合作模式。

    其中作为中药企业业务转型的代表企业之一,江中药业将是转型最彻底、转型最快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市场摔打,公司深谙保健品市场规律,从产品选择、规划、调研、外部合作到广告拉动、渠道推动,公司已有成熟的模式和人才。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的典范。

    江中制药已经走出了劳动密集型,销售人员占了多数,开始以高质量,和品牌战略去获得市场份额。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学历的人身居要职的概率大。本科以上的人才往往成为了公司的管理层人才。

    近十年来,江中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先后创建了以培养高技术人才为主的江西省首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研究开发仿制药品、保健食品和新药中试为主的江中药业技术中心;同时,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建了以研究开发具有市场重大价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物为主的军科江中新药研究中心;经国家发改委批准,集团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等单位联合组建了国内唯一的、以研究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和经典方剂二次开发为主的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以研究蛋白质组和蛋白质药物为主的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而推动江中技术进步与创新,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目前集团已经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如抗艾滋病、乙肝病毒的新药——二咖啡酰奎尼酸(简称IBE_5);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中药一类新药9714等。

    由此可见江中的人才文化:人才是江中事业的基础和源泉

    尊重人才,经营人才;造就事业平台,塑造职业通道,成就员工愿景。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培养医药专业人才,更重视管理、分析、营销人才。一个企业的生命线是人才没有人才,根本谈不了科技创新。最后的结论是,对人才的投资虽然花费不是最大的,但却是最重要最有效的。

     [1]  国外做委托加工

     [2] EDMF 是欧盟药品主文件"European Drug Master File"的缩写,它是欧盟的药品制剂的制造商为取得上市许可而必须向注册当局提交的活性原料(API)的技术性支持文件,文件应包含原料药品的生产工艺、杂质和理化性质等方面的详细的技术资料和实验数据。欧盟成员国的制药企业将原料药品生产厂商编制的EDMF与其注册文件一起提交给欧盟的药品注册当局审查,EDMF经审查通过后会得到一个编号(Reference No.),此文件也可以同时提交给其他的欧盟成员国的制药企业使用。

     [3] COSCertificate of Suitability)指的是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目的是考察欧洲药典是否能够有效地控制进口药品的质量,这是中国的原料药合法地被欧盟的最终用户使用的另一种注册方式。

    [i]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3975.htm

    [ii] 2009-2012年中药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http://www.365report.com/report/reportview65548.htm

    [iii] 2006-2007中医药学学科发展报告》 中国技术科技协会 主编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    106

    [iv] 2006-2007中医药学学科发展报告》 中国技术科技协会 主编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    113

    [v] 《人民日报》

    [vi] 2009年新医改方案内容全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vii] 2009年新医改方案内容全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viii] 《京华时报》

    [ix] 2009年新医改方案内容全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x]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网》

    [xi] 《医药经济报》

    [xii] 2008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出口情况分析》

    [xiii] 2008年上半年中药材及饮片进出口情况分析》

    [xiv]  《医药经济报》

    [xv]《医院世界》

    [xvi]   中国制药论坛

    [xvii]   医源世界

    [xviii]   中国投资网

    [xix]   经济参考报

    [xx] 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stock/ggzw.php?id=13488851&symbol=600750选自江中制药的08年财报

    4. 品牌建设

    1) 以江中制药为例分析

    在回顾一下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发展,可以看出该产品在历史上有过两次激增的:

    一次是在上市初期,当时还鲜有企业大量投入广告,江中药业以阿凡提形象制作了一条至今让很多消费者有印象的电视广告进行投放,销售迅速提升,到1997年销量达1亿多元后就一直无法突破。

    第二次激增是在2002年的7月份,江中健胃消食片一改往日的沉默,突然发力,在各大电视频道重磅出击,在当年销售达到3亿多元,随后一路攀升,2007销售高达9.5亿元。

    然而,其主要竞争对手吗丁啉自1989年来第一个开拓消化不良用药市场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末,吗丁啉的销售就一直稳定在5亿到6亿元,江中健胃消食片也一直维持在1亿多元,可以说消化不良用药市场多年来非常平稳。因此有人认为:消化不良用药市场已经成熟,不可能有大幅的增长。如江中健胃消食片要有大提升,就只能从吗丁啉手中抢夺。

    多年前,吗丁啉第一个通过大众传媒广告宣传消化不良找吗丁啉帮忙。广告在消费者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当消费者消化不良,就自然联想到吗丁啉。领先的品牌几乎总是那些最先进入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牌。吗丁啉,几乎就是消化不良药中的可口可乐。面对这种情况,江中药业市场部委托其战略合作伙伴成美营销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美),对健胃消食片的市场潜力进行系统评估,并协助完成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品牌定位和推广工作。

    较低的行业集中度显示出消化不良用药市场并未成熟,消化不良用药市场中吗丁啉一枝独秀的竞争格局,表明至少还有第二品牌的空间。然而此时的吗丁啉却出现销售下滑的现象,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市场空白,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另一方面吗丁啉花大力气推广教育了多年,知名度极高却销量停滞不前?   

    要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就需要了解吗丁啉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是什么样的。因此研究人员从吗丁啉宣传的信息内容与投放情况等开始,弄清了他们可能存在于消费者心智中的大概位置,以及他们的优势和弱点:

    产品形态等强烈暗示,吗丁啉是一个治疗较严重病症的药品

    吗丁啉主动舍弃了大量的区域市场,最后,由于品牌的定位不正确,吗丁啉主动舍弃了大量的区域市场,与此同时,江中制药在铺天盖地的进行广告战略,由于本身避开了和吗丁啉等竞争,面对的是需求未被满足的空白市场,广告只需反复告知消费者,江中健胃消食片是什么,它能起什么作用,就能不断吸引消费者尝试和购买,从而开拓这个品类市场。成美为江中健胃消食片制定了广告语胃胀腹胀,不消化,用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传播上尽量凸现江中健胃消食片作为日常用药、小药,广告风格则相对轻松、生活化,而不采用药品广告中常用的恐怖或权威认证式的诉求。

    由于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而不是成人的。另外,儿童及家长的媒体收视习惯、儿童适用药品在广告的表现上均有较大不同。这样一条片很难同时影响两个迥异的人群,企业决定对儿童再单独拍摄一条广告片,在儿童及家长收视较高的时段投放,推广主题为孩子不吃饭,快用江中牌健胃消食片

    在广告片创作中,成美建议为江中健胃消食片选用一个和品牌定位的风格、形象趋于一致的演员,并推荐了小品、影视演员郭冬临,主要是看中他以往的作品中塑造的大多是健康、亲切、关爱他人,轻松幽默又不落于纯粹滑稽可笑的形象。而且当时郭冬临拍摄的广告片数量较少,消费者不易混淆。同时,郭冬临一人演绎了江中健胃消食片的成人儿童两条广告片,避免消费者误认为是两个产品,从而加强两条片之间的关联。

    吗丁啉的品牌名、产品名(多潘立酮)、包装盒、白色药片等产品形态,都有非常明显的西药,甚至处方药特征,加之消费者第一次服用吗丁啉主要由医生处方开出,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给消费者一种强烈暗示——这是一个治疗较严重病症的药品,药效较强。按照消费者对于药品的一贯认知:药效越强,副作用也越大,在不得不吃时才服用,更不能经常吃。而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认为消化不良是常见的小毛病的超过50%。显然,对于消化不良这个小毛病,特别是饮食不当引发的消化不良,用点酵母片之类小药就可以了,药效较强的吗丁啉并非首选。

    也正因为这些认知,西安杨森推出的儿童装吗丁啉悬浮液,但始终没有占到儿童消化不良用药市场多少份额,最终将市场转向因旅游和出差造成水土不服的人群。正是因为吗丁啉的品牌定位不正确导致了他的失败,而相反,造就了江中制药的成功。

    这个例子明显的反应除了品牌构建的重要性 ,在品牌的构建中的投入,对消费人群的准确定位、消费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市场的精确调研分析,广告的创意……无一不成为品牌构建的重要因素。一旦准确把握,其投资前景是相当可观的。

    2) 中药产权保护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对传统知识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符合我国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

    然而我们对中药的研发及产权保护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药要走向国际市场,中药产权保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的职务发明被外国人或华人以各种理由窃为己有或到国外申请专利甚至以国际申请的面目回到中国申请专利的事例,并不鲜见。在英国的华人中医罗鼎辉采用自己研制的中药配方治疗皮肤病轰动了英国整个皮肤界的人士,但在与英国药厂合作开发时,没有及时申报专利保护,反而被该药厂申请了英国和欧洲专利,甚至于该药厂也来中国申请了专利保护,罗医生自己的中药配方技术就这样被他国药厂无偿地据为己有。(知识产权观察网)再如,人参蜂皇浆最早是我国吉林省生产的,但在美国却被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保护;牛黄清心丸本是中国的传统药品,韩国人却多次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i]]面对专利竞争的严峻形势,国家知识产权局医药审查部部长张清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采用专利制度保护中药,现在已经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国际竞争形势逼迫我们必须采取的措施。

    当前,西药之所以备受人们喜欢与西方制药公司及时的专利申请不无关系。西方制药公司向我国提出的大批药品专利申请,就是抢先在技术上垄断中国这个巨大的西药市场。

    目前国际市场上中成药销售额每年约400亿美元,且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而其中日本的洋中药就占去了80%的份额,韩国占有率约10%,中国却仅占3%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外所用中药原材料有70%~80%是从中国进口的,目前我国仅占3%市场份额。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很多洋中药亦是仿制我国的,据专家们介绍,"六神丸"是我国很常见的一味中成药,但日本某公司对其稍加改造和包装,就生产出了著名的"救心丹",在国际市场上每年销售额高达6亿~7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牛黄清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牛黄清心液",仅这一种产品年产值就多达7000万美元。近年来,很多国外的中药企业或是仿制和改造我国已有的中成药;或是从我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后运回国内精炼,提取制剂,制成西方人习惯的胶囊、片剂或颗粒剂,不仅占领了国际市场,而且以高价返销中国市场,目前已占据了我国中成药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致使我国每年从日本、韩国、东南亚及西欧等地进口的洋中要超过了一亿美元。[[ii]]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实啊,中国竟然花高价进口中药。

    对于产权保护我们存在的误区很多。第一:一些企业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的,大张旗鼓的做宣传,认为只要把销量赶上去就可以,至于是否申请专利无关紧要。殊不知没有产权保护的产品很容易被他人夺走,最后落得鸡飞蛋打。第二:有些中医学者认为技术保密优于产权保护,他们天真的认为只要保护好技术就能保护中药不被外国人熟知。但这样做有很大的缺点,它既不能保护好中药产权不被他国占用,而且容易引起使用者的怀疑,从而限制其销售。第三:认为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更重要,因而没有必要申请专利。[[iii]]然而,从前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在我国中药仍是大部分来自进口,国产中药并没有占据国内市场。

    终上所述,我们应该也必须对中药产权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否则,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中药会被贴上外国制药企业的标签。到那时为我们留下丰富的中草药知识的先祖就真的要流泪了。

    事实就在眼前,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何种办法去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呢?首先我们应以《专利法》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为依据。及时的以正确的方法申请专利。其次,就是要提高公众的产权保护意识使其积极主动的去对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加以保护。

备注:本报告来源于网络整理。 

个人简介
谷伊笙燕麦健康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