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开明与中国人的守旧

田德邦 原创 | 2010-09-15 19:44 | 收藏 | 投票

  笔者无意贬低国人而褒奖外国人,只是在某些问题上,国人的意识的确与人家是有明显差距的。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缘于最近看到的两则消息。

  美国《纽约时报》从1851年就开始发行,目前发行量居全美第三。该报共赢得104次普利策奖,其获奖数量为美国报刊之最。《纽约时报》在美国的影响可谓是巨大而深远,它是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纽约时报》将终止印刷纸制板,是向人们的阅读习惯发出了一个信号。但这并不代表该报的终结,它将会以网络版的形式继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一家老牌而权威的纸质报纸的消失,是让人痛苦的,不仅是发行者,即使是普通读者也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当人们传言该报将在2015年正式停止印刷时,美国人普遍为之愕然。

  即便如此,《纽约时报》的经营者们是断然不会守旧的,因为时代的变化发展,决定了他们必须改变策略,必须由纸质向网络转变,由免费阅读向收费阅读转变。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形势。然而,我们某些相关人员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在议论类似问题的时候,一些专家学者的思路也许是过多地考虑到自身利益,总爱拿传统文学的标准套在网络文学身上,客观上对网络文学形成一种否定和打压。应当承认,在网络文学兴起的初级阶段,因其比传统文学的更为大众化的特点,在内容和质量方面是无法与精雕细琢的传统文学相比的。但它正在健康地发展,其势头是强劲的,前途是美好的。与网络文学相比,传统文学阵地在经历社会变革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不良习气的侵染,虽然处于中国文化的前沿,一样不能独善其身,一样存在着垄断,一样存在着权钱交易,一样存在着腐败和不正之风。终结这种体制和格局也是迟早的事情。而在网络文学将要打破这种局面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昔日少数拥有至高地位和影响者的排斥。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更为大众化的形式,它的运行比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文学的运行更阳光、更公正。同时,网络文学的写手和读者不会拒绝传统文学,好的传统文学作品一样会在网络中被大家喜欢,这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我们那些一时与互联网比较隔膜的传统文学作家不愿放下身段,不愿改变习惯,依旧抱残守缺,以自己曾经在文学界的资历和地位向网络文学挥舞大捧,拒绝谈论网络文学,不承认它的文学性,必将会为年轻一代的作家与读者抛弃和遗忘。

  传统文学对纸质媒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纸质媒体风光不再。适应网络的形式和内容,是传统文学的改造方向,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可能象纸质媒体那样一层不变地体现传统文学的特点,仅这一点,无论传统作家怎样要求,怎样附加给网络文学以什么标准,都是不可能满足传统作家的念旧心理的。

  事实上,现在很多报刊包括文学刊物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络版,新兴的文学网站更是充分运用和得益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它们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在这种环境中,除了极少数网络作家能够得到巨额稿酬外,绝大多数网络作家在很少享受和不享受传统作家们拥有稿费的情况下,仍然热情不减、非常执著和勤奋地写作和投稿,这在客观上给予了报刊包括文学刊物网络版以莫大的支持,也对新世纪文化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尽管他们还需要磨练和引导。相比之下,传统作家们的作派就显得不如人意了。

  看看《纽约时报》发行人对互联网发展的态度,再看看中国那些长期把持传统文学舞台的文学家、批评家们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在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上,美国的报人确实比中国的少数作家们人要开明得多。美国《纽约时报》的负责人也好,中国的部分传统作家、批评家或者报刊负责人也好,都是左右文化发展的关键人物和代表人物,这些人的态度决定了不同国度推动或阻碍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理所应当具有历史史命感和责任感的。

  

个人简介
田德邦,湖北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起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三十多年来,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等文体作品相继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曾入选《台湾文学年鉴》,出版有散文随笔、时评杂文著作2部,著有长篇…
每日关注 更多
田德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