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行道树》中词语运用问题

欧阳毅 原创 | 2011-10-14 17:13 | 收藏 | 投票
谈谈《行道树》中词语运用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通过写行道树的无私奉献,赞美了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和乐观人生态度。无论是形象的塑造,结构的精悍,还是语言的如“璎珞敲冰”,以及修辞手段的运用,都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难怪余光中为她的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作序时,称她是“亦秀亦豪”的淋漓健笔。
但是,从她的《行道树》来看,笔者想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一书,来说说该文语言的解读以及人称等问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50页,在对课文第二段“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解说时,这样写道,“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接着解释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是不妥的。
对于“堕落”一词,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一个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一个是“沦落、流落(多见于早期白话)”。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三个“站”来刻画行道树的形象,把它们和同伴进行比较,无非是表现行道树的无私、无怨的美德,矢志不移的品性和坚贞高大的形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沦落、流落”来解释,而是它们的思想、行为“变坏了”。在修辞上就是反语。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正话反说。另外,从词语运用的情感上讲,是贬词褒用,不是“堕落”,而是“高尚”、“崇高”“伟大”,是精神上的升华,人格魅力的闪耀。如果把“堕落”理解为“沦落、流落”,这在早期白话里常见,它的后面一般到一个宾语或者名词,如“堕落风尘”“堕落江湖”。
其次,在人称的运用上,也有一些不妥之处。
课文一共使用了23个“我们”,显然,是运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的,但是,第二段“正如你所见的”和前面的7个“我们”在呼应上似乎不顺畅,加上第二段开头用的“很多朋友”,也是一个表多数的概念,这里应该改成“正如你们所见的”为好。这也是为了呼应下面一段的“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一句。
在虚词的运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第四段写到: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酒绿。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在这里,一个“而”表转折,后面接着又来一个“但”,不但累赘,语气反而显得不畅。或者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和“但我们苦熬着”之间,加上一句“即使如此”,整个语段就文气流畅了。

欧阳毅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男性,汉族。教师。湖北工作15年,后去深圳发展,2006年调入佛山工作至今。把“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作一生不懈的追求。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