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十年

陈少峰 原创 | 2011-11-21 13:33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价值中国:陈老师,您好,首先请您给我介绍下您在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工作及您在北大的研究领域。

  陈少峰:
文化产业是对经济有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我最近出了一本《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这本书的侧重点就是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针对文化产业整体进程的研究,我们就跟踪了10年。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99年成立,是国内最早研究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之一。这么多年来,不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我们都参与过讨论、前期的征求意见或者后期的部分论证评审等等,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进展都有跟踪和研究,总体上还都比较熟悉。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融资渠道的建设,财政部有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但这一基金并非致力于扶持产业,而是把它变成了国有资产的股权投资基金,重在保值增值,这就失去了公共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我理想中的文化产业金融应该是一种完备的金融。所谓完备的金融就是可以有政府的产业基金,但政府的产业基金目的不是用来赚钱,而是进行产业扶持,例如内容产业这块。例如,我们的动画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前期制作需要较高投资,这时他们就可以来参与投资,这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才称得上真正的产业基金。

  现在风险性的股权投资也特别多,但大家都拿着钱去投比较成熟的企业。文化产权交易所的股权交易也没有制定个统一的规则,各地都在做,最后做的都很乱。当然股权交易所是很必要的。

  从产业的趋势角度来说,现在纸媒要走下坡路了,需要加快像报社、出版社这些普通国企的转制并上市,不然就会失去转型和持续成长的机会。对国有企业来说需要采取特殊政策,鼓励其加快上市。当然,虽说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现在这些出版业、报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的文化公司占据了很大部分。但我并不是说只保护国有企业,我只是认为某些国有企业更成熟,可以上市,不先做这个事情,等于政府无作为。

  针对民营公司的顺利上市,我认为需要降低门槛。我们应该考虑他的风险因素,而不能按照现在所说的创业板条件。可以考虑一些特殊的条款,如缩小企业利润条件,因为文化产业的风险性较强,连亏损企业都很值钱。因为他没有净资产,所以他们所谓的上市公司净资产的要求,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怎么能用同样的道理来对待不同的产业呢?

  价值中国: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把文化领域的改革作为主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您看来,为什么身为文化资源大国的中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此次对于文化产业的重大战略调整意义何在?

  陈少峰: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中央一直在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其决心很大,压力也很大。要知道,文化体制改革非同儿戏,我很佩服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郑重提出,我很欣赏执政党的决心和行动。这次的会议做了一个起承转合的工作,先把它推到一定的程度再去做总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总结先行。针对遇到一些关键问题,还需要布置一些攻坚任务,例如十八大之前要完成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这是很重要一项工作。

  第二,我认为政府也意识到我们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百姓意识对文化道德的不满意,虽然其中也有我们的偏差。现在的“唯GDP主义”,也很有问题,但是国家也认为经济要6.5%以上的增长幅度才能维持社会的就业和稳定;另一方面,以前文化体制改革是由于价值观不平衡,而现在面临着更加严重的道德问题,所以这次十七届六中全会连具体的道德都说,强调要采取措施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第三,大家都意识到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还比较差。在国际上,我们文化产业的竞争缺乏主导力量,连许多小孩都被人家洗脑了。例如在动漫产业,我们可能还需要几十年才能赶上国外的水平。文化建设关系到文化企业如何走出国门,文化的相互影响,甚至是国家形象等问题。

  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先把把事业和产业分开,进而提出满足文化发展的相应需求,发展文化事业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转企改制后的文化产业需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可以把文化体制改革叫做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手段和方法。现在是事业、产业还没有完全分开,肯定哪个都做得不够好。

  《决定》中指出需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关注民生,多关注文化的基础权益,建立基本的文化设施。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基本文化权益,也叫做文化民生,旨在促进对地方这方面的投入。中央文化方面投入的总量比较偏少,像支持地方红色文化旅游、资助电影下乡等做得不错,但总体公共文化内容的投资还不足。所以这次提出的各地投资文化,要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价值中国: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您认为在新形势下怎样科学地确定正确的文化政策,才能让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撑?

  陈少峰:
一方面是文化民生,主要源于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或以后的政治体制改革都是有关联的。等于先从文化体制改革开始,寻求它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平衡。要做文化体制改革,就要解放思想,所有的领域都需要解放思想。这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但也分得开,我个人也认为文化支撑政治体制改革还是要到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它们的关联才会显现。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尤其强调的是做加快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加上文化发展体制的改革,理顺了二者的关系以后,责任归属和权利义务也就明晰了,权利义务明晰后,日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了好的支撑,最后都是要落实到从行政管理或日常的文化支撑上,没有这个支撑你很难做好。

  文化是个方向性的东西,行政是个支撑性的东西,同时文化也涉及到一些我们的基础工作,如诚信。失去诚信,何谈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确实需要许多支撑。当然,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是说要等到某个时间,它是同步的,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文化发展和制度建设要同步。

  价值中国:经过深化体制改革,中国文化产业将会迎来黄金发展期,您在近期采访时,亦表达了未来十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期,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就必须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您认为企业如何创造出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

  陈少峰:
我从两个角度来说,第一,我们要全面发展文化。包括道德、制度、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现在文化事业的场馆很多,但是实际上的内容很少,把钱都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多、产出少,这个问题很严峻,但总体来说,首先,发展要全面,包括要发展企业文化、人的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一直坚持大文化改革,这是一个总体角度,从文化的主导层面,我认为:核心价值最重要,但核心价值要看成三个层面,第一,社会的基本价值,包括人权、法制、友爱,中国人是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其次,中国人独有、特色的价值,如尊老爱幼,传统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是如何延续传统中的某些特色和精神,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执政党主张的制度价值和理念。我认为只有这三个层面合起来才构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既要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又要谈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即中国人必须做到哪些做最基本的,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老百姓的共识,否则就会感觉意识形态化,经过意识形态化以后,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力可能会削弱,对政治意识的指导力会加强,这是我研究伦理学的一个专业角度。

  第二,文化传承。现在有些保护“土堆子”的所谓文化保护根本没有必要,我认为保护好最重要的就行了。中国亟待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其实我还有点担心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下去了。如中庸之道,强调的是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他讲的不是折中,但是也有讲折中的意思。民主社会就是一种折中,大家的社会意见不同,就会选出代表。说到恰到好处,我们如何才能恰到好处的做到呢?首先要想到恰到好处才有可能做到恰到好处,不管是否能做到。以前中国历史是只讲责任不讲权利,现在基本上倒过来了,那这就偏了,而且偏的很厉害。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容易被继承的。我认为,钱就是要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真正让下一代中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伦理、艺术等等,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内涵。现在国际上真正的竞争都是文化产业的竞争,文化只有在作为一种核心价值的时候才具有独立地位,换句话说,一个社会就是核心价值加上文化产业,这是对内和对外的基本。文化产业实际上是用文化元素来做产品,是文化元素的组合,这种组合有的是想出来的,有的是传统加后世创造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产业实际上创造的过程,创造性远多于继承性。那么这里会存在问题是:第一,创造好,还是传统好,不能四不像;第二,真正做到继承文化传统,很难。现在,我们的一些文化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文化企业家篇少,文化人多而专业人士不足。

  文化产业的使命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要尽力做好内容,避免产生反作用。我把文化事业看成是精英文化、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看成是解决老百姓基本文化那个低的部分、把文化产业看成是解决老百姓文化需求中的“中”的部分,老百姓“低的部分”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所以要解决“中的丰富性”和“高的部分”,但又缺少“高的产品”。故此,文化产业非常重要,可以产生跨界的影响力。乔布斯生产的一系列产品影响了一个企业的品牌,他穿耐克都有品牌影响力,他有广告、有品牌、有明星,是一个组合。文化走出去的的难度很大,跟我们的语言习惯有关,有很多限制。但这件事一定要做,而且早做比晚做好。中国的文化知识分子中实际上还缺一样东西,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知识分子较少,就是他如何想象、无中生有的去做事去创造。现在,商人精神多,企业家精神少,所以企业也缺乏社会责任的担当。同理,我们要有自己创新、当今的社会核心价值、自由思想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传统文化只是我们的一个背景和土壤。

  价值中国:有一句话是说多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把他改了一下就是所有的文化史也都是当代史。你在当代文化的基础上,你觉得当代中国文化要发展要弘扬什么?

  陈少峰:
我觉得当代文化核心价值有一个叫普世价值,就是说我们讲的任何社会任何人都要有的这个部分三个层次当中的这个部分。这个部分相当于跟别人共建平台的一个纽带,你没有跟别人共同的东西,你去讲你的特殊性是不行的。当然另外一部分是比较特殊的东西,比如中国人就是讲把人跟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当中比较注重和谐。和谐适合重要的思想,但是可能角度不一样,他可能要建立一个等级制度,这可能是他的和谐,那今天和谐对于我们也很重要,比如和平外交,我认为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我们要弘扬传统精神的话那就是弘扬和谐、和平相处,以德服人。我们大国业大,要以德服人,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反对霸权。我们的哲学、工艺美术、建筑美学这里面的好东西很多,但是这些东西能不能体现在我们身上?很多地方都在说我们这里文化底蕴很深,但是这和你有什么关系?那是老祖宗有文化,不等于是你有文化。那你能不能传承老祖宗的文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中国是不会回到历史上的,因为现在跟历史上不一样。现在到了国家平等竞争的阶段,那你竞争话不能控制别人,你只能说你通过的软实力去影响别人。美国真正吸引人的东西是它的软实力,而并不是他的军事霸权,他的军事霸权更多的是要维持他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我们要以文化来影响别人。我认为,要有中国文化的复兴才会有中国的复兴和真正的强大,你想回到以前是不行的,因为时代变了,你必须靠文化,所以古代人讲的以德服人是对的,以你的制度,以你的做法来吸引人。我经常讲盛唐文化,是因为盛唐有很多地方值得国外来学习,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未来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只有当你有东西让别人学习,做的比别人好,你才有真正的影响力。所以我讲所谓的盛世,他一定是文化的盛世而不仅仅是经济的盛世,不可能靠经济来达到盛世。

  价值中国:文化企业若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对人力资源中高端人才进行特别的培养。您作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副院长,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陈少峰:
我们一开始是跟时代华纳合作“文化产业人才工程”,当时,时代华纳有一个音乐部门在国内成立了华纳唱片中国公司,并且资助了我们的学生培养;我们就招了100个人做培训班,大概做了6年,近两年转向研究生课程班。人才培养是我们很重要的。但现在我们的学科还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一级学科。应该是把文化产业管理做成一级学科,这样,各高校把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成在一起,才会投入资源,因为你没有成为一级学科,没有纳入其考评体系,这是比较大的问题。

  文化管理就像工商管理一样,他需要一大批工商管理的人才,硕士以上的人才,我们现在的从业人员都是无师自通,很多还缺乏文化职业经理人的训练,所以我们要创新文化人力资源的培养模式。企业家是无师自通的,但企业家也是需要培训的,职业经理人更是需要系统化的培养。

  价值中国:现在我们正处于大转型时期,在这么一个时间点上,我们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民族的基因应该怎样传承下去。您认为一个人富起来了怎么生活?一个国家富了怎么办?

  陈少峰:
我有两个考虑。一个考虑就是,现在很多人走偏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文化内涵的传承和传播。中国要解决的就是民生的问题和发展的问题,所以核心价值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传承是很重要的,没必要保护那么多“土堆子“。再一个就是有点担心智慧、艺术、审美、伦理传承不足。我说的是中国人思考问题当中比较好的东西,比如中庸之道,我认为有钱就要拿来解决民生问题,当然民生问题也要解决文化问题,每个人要快乐,要精神满足,要物质,另一个就是说,年轻人不爱传统文化,怎么办?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让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现在做传统文化的都喊老朽,跟西方的文化竞争你根本就竞争不过,所以为什么要搞文化产业,不搞文化产业你只剩下老朽的,一直在没落当中,所以需要我们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去融入我们的一些价值一些精神,有时间可以去看《功夫熊猫》的动画片,那里面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和理念,包括他对一些中国传统哲学的表现,我觉得比大多数中国人都理解得深。那些中国人搞动漫的,他只做些元素,他根本不懂里面的哲学和中国文化很多的美妙的东西和艺术精神。要学习借鉴生产通吃型的好产品才行,才能吸引青少年。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少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