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之路

姜奇平 原创 | 2011-12-28 07:5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大致都或迟或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革命阶段,多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第二阶段是商业应用阶段,多以应用为重点;第三阶段是转型阶段,多以战略融合、模式创新为重点。

  互联网与蒸汽机有某种类似之处。工业化经济是机械体系的经济,各行各业的机械都需要动力,因此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动力技术,很快渗透进各行各业,引发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业革命;网络化经济是有机联系的经济,各行各业都需要联接,因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联接型技术,逐渐渗透进各行各业,引发了以融合为特征的信息革命。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大致都或迟或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革命阶段,多以基础设施为重点,表现出生产力驱动的特点,以网站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切入点;第二阶段是商业应用阶段,多以应用为重点,表现出生产关系驱动的特点,以商业社区(产业集群、产业链等)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切入点,第三阶段是转型阶段,多以战略融合、模式创新为重点,表现为生产方式驱动的特点,以核心业务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切入点。

  中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十分不平衡。第一阶段,以2000年的企业上网工程起步,早期O2O模式上市和企业网站的失败探索为标志。当时互联网周刊提出的口号是“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就一定会实现”,互联网还只是在技术层面整合各行各业。此后,互联网周刊转而提出“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就一定会实现”,标志着新阶段的到来。第二阶段主要是2004年以后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在应用层面的结合,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依托区域产业集群的平台型网络和依托行业实体经济的垂直型网络的兴起;二是中央企业通过互联网对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大规模整合;三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网络的形成。第三阶段是2010年以来,互联网以数据核心业务的形式,从战略和模式上(而不再只是应用上)融入各行各业,其中三个明显标志,一是移动互联网中,互联网作为核心业务主导传统电信业;二是中央企业围绕价值网络的战略融合与模式创新;三是新一代O2O在房地产等传统领域的出现。

  一、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技术导向的融合

  1、政府主导的行业、企业上网工程

  中国早期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整合,最初不是以企业为主导,而是以政府为主导发起的。

  2000年7月7日启动的“企业上网工程”,是第一个明确以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企业结合的工程。企业上网工程采用的一个主要招数,后来在市场中还有相当活力。这就是采用网上展示交易会的形式,集中组织行业或地方特色企业产品与服务进行网上展示。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多年之后,网上展洽会的形式,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市场运作中,自发地恢复了活力。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原因是网洽会的定位,适应了早期阶段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点,它直奔主题,集中办两件事:第一,拿单;第二,拉客户。这两项需求占了各行各业当时对互联网需求的54%。也就是说,各行各业最初对互联网的需求,一半以上集中在市场需求,而不是人们以为的技术需求、管理需求、资金需求和人才需求。直到电子商务平台成熟后,这种情况才改变。

  放在互联网刚引入中国那几年看,政府意识超前,而行业和企业意识普遍滞后,政府拔苗助长企业,有其客观原因。在初步启动后,中国政府非常明智地改变了政策,朱基在信息化上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市场化早期得失参半的“鼠标加水泥”运动

  “鼠标加水泥”主观上带有排斥互联网新兴服务的倾向,客观上却促进了基于WEB的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早期结合。

  商业流通领域首先与互联网结合。线上的8848与线下的西单商场携手合作。西单商场于2001年底投资900万元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igo5.com)。三联家电的B2C网络概念,使得被其收购的郑百文在股市上出现转机。但好景不长,“鼠标加水泥”们很快就遇到了困境。

  从今天的观点看,“鼠标加水泥”们失败的共性的原因,在于对互联网只是从技术上加以,而缺乏商业上的认识。以西单商场为例,同样商品上网后,反而在原价基础上加价。因为只把互联网技术成本加入了价格中,而没有意识到直接进货可以省去中间渠道加价耗费,像日后的图书经营那样半价销售。

  二、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应用导向的融合

  2004年前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先后进入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基于应用相结合的时期。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大规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应用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二是前期企业的技术改造,为应用提供了基本的能力。这一时期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从前一时期的点,扩大到面。

  1、依托区域与行业集群的电子商务

  2004年前后,中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应用结合的重心,明显出现了由北至南迁移的现象。表现为70%的行业网站,集中于长三角一带;杭州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而一度以8848潮的北京电子商务,在与传统行业结合的大潮中,却在失去势头。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一旦进入应用结合阶段,其特殊性就表现出来。光有互联网的优势,像北京那样的资本优势,或者光有各行各业的实务优势,如广东那样的地面优势,都不足以很好实现结合。

  一方面,拥有区域或行业的集群资源,成为结合的必要条件。中国与美国不同,中国许多实体方面的社会化条件,不像美国那样完善。在互联网发展起来后,美国可以集中解决线上的问题,而中国还要补线下的课。因此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在中国往往在那些线下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做。

  另一方面,拥有互联网服务龙头平台,成为结合的充分条件。区域、行业的产业集群发达,可以解释电子商务之都为什么不在北京,而在长三角;但解释不了为什么在长三角,而不在集群同样发达的珠三角。这就要说到互联网龙头的作用了。

  东莞的产业集群,与江浙同样发达。但各行各业都成为阿里巴巴的客户。阿里巴巴2008年进入东莞市场,第二年在东莞就吸纳会员达到900多家,而东莞电子商务本地企业运营举步维艰。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黄伟群分析其中原因认为:“东莞在电子商务发展上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

  与广东情况类似的,在世界上还有意大利,那里产业集群极为发达,但缺乏一个像阿里巴巴式的龙头平台,所以各行各业在与互联网结合上,就显得群龙无首。可见在应用阶段,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必须做到互联网龙头企业和各行各业线下服务两方面都强,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热,就会出现北京那样的资本概念热,或广东那样的“信息时代的小生产”。

  2、大型企业的产业链整合

  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中,大型企业往往扮演特殊重要作用。因为大型企业往往是行业的龙头,它本身是企业,一旦成为互联网龙头,会把上下游产业整体带动起来。一个企业带动整个行业。

  2002年前,我国企业上网超过英国、日本、意大利,居世界第9位;但从事商业交易,尚不如一般发展中国家,在“使用”这一项上,居世界第51位,排在委内瑞拉、泰国、印度等之后。

  2004年后,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结合出现了明显加速现象。在开展电子商务的大型企业中,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采购业务比率逐年上升。电子商务销售额比率由2004年的20.92%上升到2006年的27.39%,并基本稳定在这个水平;采购额比率由2004年的21.21%上升到2006年的30.11%;销售订单比率由2004年的21.24%上升到2006年的32.33%;采购订单比率由2004年的19.74%上升到2006年的30.44%。图1反映了电子商务在销售和采购业务中应用的发展趋势。到2006年,情况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见表1。中国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同2002年比,比例有了大幅提高。所以我们可以认为,2004年到2006年,是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结合的起飞时期。

  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网络的形成

  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神速的同时,中小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却迟迟难以进展。

  2007年,经过对全国2万6千样本的调查,谜底被发现。原来,并非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不想与互联网结合,而是小企业主不接受企业自建的做法。后来,在赵小凡力主下最终形成的八部委647号文件,确定了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方略,首次与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的主要路数,形成了明显的分别。中国各行各业中小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明确不再以企业自投自建为主,而是以服务体系(即服务网络)为主要取向,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服务体系,后来在实践中又发展为以平台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

  找对了路,问题迎刃而解,中国发展起强大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平台,一举取得了国际竞争优势。2010年,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的利用率高达42.1%,相对2007年,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在中小企业这里柳暗花明。

  三、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战略导向的融合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还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以应用为切入点实现结合,突出的局限在于,往往只是引起用变而不是体变。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只引起用变,而不触及体变。就好像一阵风只刮过地表,而不触及深层。

  深层的变化来自哪里?首先当看核心业务的变化。以往,各行各业的核心业务,都是传统业务,互联网只是工具,好一点是边缘业务;深度融合,突出的改变,在于将核心业务改造为数据核心业务。为此,需要触及企业和产业灵魂的变革,一是表现在互联网与企业战略的融合,二是表现在具有生产方式转变意义的模式创新。

  1、移动互联网:核心业务从语音向数据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中,从根本上改变了核心业务。在与互联网结合之前,移动业务仍以传统的语音业务为核心业务。语音业务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它是原子模拟信号业务,它可以支持规模经济,即通过同质化手段,降价竞争;但很难支持范围经济,即通过低成本差异化,提价竞争。互联网与移动业务的结合,不是简单应用互联网,比如应用互联网的渠道卖手机、在手机上联接互联网(如WAP),而是把语音本身数据化,形成数据核心技术、数据核心业务,在数据化的核心业务上,生长出可以轻资产运营的、高差异化而又低成本的高增值业务。这样,语音收入即使持平,也可以通过数据业务的膨胀,而获得十倍速的高增长。

  2、将互联网融入企业战略

  深度融合的另一种形式,是传统产业把互联网当作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引入企业战略和模式转型中。欧派积极探索苹果模式时代中国房地产的转型之道,姚吉庆把苹果模式概括为“以大规模制造的方式,通过App Store这种开放式的软件应用开发与利益分享商业模式为顾客提供具有个性化的产品”。“其成功的本质是Apple成为一家提供操作系统和生态系统底层运营环境的平台商、无数软件开发者共同参与生产的生态系统。”将这种方式引入家具行业,形成“在拥有个性化定制的基础上将其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新战略:“个性化功能空间,是在公用空间中基本空间一致的情况下,提供少数几种消费者所喜欢的个性化装修风格,例如欧式、现代简约、新中式等等,N种整体厨房、卧室和卫浴等功能空间装修风格,以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需求。”

  国内外另一些企业,已开始在企业战略中,实质性地融入了数据战略。例如OpenTable、SpaFinder、伟业我爱我家等企业,对客户资料和客户房产消费与投资趋势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用很低成本,把高价值客户从一般客户中区分出来,加以特别的服务。美国房地产搜索引擎企业Trulia可以依靠Google的API生成特定的图象,以便用户获取更多详细信息。根据邮政编码搜索特定区域的待售房屋。

  许多企业把互联网战略当作品牌战略的一部分,用来加强传统业务。2010年8月,爱慕集团专为互联网市场推出的新品牌“心爱”在其官网和淘宝旗舰店销售,该品牌与传统高端定位相区别,采取中低端定位,价位仅是爱慕集团旗下主力品牌“爱慕”的1/2-1/3。国美的互联网品牌战略,也正融入企业整体品牌战略,取得出色成绩。

  3、O2O的模式创新

  O2O模式成为当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结合的热门方式。在经过团购等初级的探索外,O2O已开始进入到企业战略层面。从国外情况看,沃尔玛和折扣零售商凯马特,正在试验以“到店提货”(in-storepick-up)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到店提货”方式的特征是在网店里选购商品并在线支付,然后在就近的超市提货或者预约快递送货上门。互联网与连锁经营的结合下一步也将出现。传统家具企业兴起网络商场+实体店面的销售模式,并取得不凡的业绩。曲美家具在为期45天的“曲亿团”网络销售活动里,共销售13510套产品,销售额达到1亿元 。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目前还在发展之中,许多新的趋势正不断浮现。

  社区营销是新的亮点。从上个购物季开始,美国前25大零售商中超过一半都和Facebook进行了合作。2010年7月,亚马逊推出一项服务,允许购物者通过该电子商务网站登录Facebook账户,通过Facebook信息获知用户朋友喜欢的音乐、书籍以及其它产品,从而做出礼物推荐。美国西尔斯零售连锁(Sears)的网上销售网站最近也加进了SNS功能。

  移动商务是另一个亮点。2010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实物交易规模达到26亿元,同比增长370%。麦考林也发布应用程序,顾客可以在手机、iPod touch和iPad上就可以实现网络购物,功能包括商品搜索、浏览、购买等功能。此前淘宝、京东、当当等网站已先期发布了手机版网上商城。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结合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最终所有企业都将是互联网企业,所有行业都是互联网行业,达到完全的融合。

各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2006)(表1) 
  行业类型 EC销售额 EC采购额 EC销售订单 EC采购订单 
   比例均值(%) 比例均值(%) 比例均值(%) 比例均值(%) 
  制造业 28.68 30.36 33.59 31.7 
  能源 49.75 51.27 35.43 30.71 
  房地产 4.21 20.2 5.41 21 
  交通运输 23.64 21.76 35.29 29.43 
  销售贸易 30.38 39.37 41.2 35.31 
  金融 18.57 11 37.78 20 
  服务 18.73 32.82 18.94 34.03 
  采掘 36.13 29.17 41.62 19.82 
  综合 9.95 10.32 10.4 11.94 
  合计 27.39 30.11 32.33 30.44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周刊》主编。
每日关注 更多
姜奇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