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眼睛要向下

刘古平 原创 | 2011-12-31 15:48 | 收藏 | 投票

 

教育的眼睛要向下

 

再过几个小时,新年钟声就会敲响,2012年这在向我们走来。我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就是希望新的一年里中国教育不要再折腾了,因为,我们的教育真的折腾的不轻。

 

说起来这个问题很复杂,无论优劣的评价,各种人都有各式各样的诠释,其实也很简单,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眼睛要往下。

 

中国传统教育中“有教无类”就是眼睛往下的教育。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这就是义务教育,最早也称为强迫教育,是“强迫其履行义务”。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无疑,这也是眼睛向下的教育,要实现的是教育公平,必须“强迫其履行义务”。

 

其实行政管理学有一个很简单的思想,政府所要管好的事情,就是抓住最低要求,也叫准入制度。义务教育要实现公平,只有政府抓住合格认证,这是最低要求,那么教育资源才有可能均衡,教育才有可能公平。

 

而这些年来教育的眼睛并不是向下的,而是向上,教育资源均衡就很难做到公平。

 

教育部是一贯主张不给高校派名次,高校排名是民间机构武书连的研究机构搞的,那么教育部就真的不搞排名了?

 

211863973算不算排名?名义上不是,如果教育部重点在抓,那也就和排名差不多,弊端在于所有的学校都会追随这个标准拼命往里挤,一个模式的办学就会成了必然。

 

如果眼睛往下,情况大不一样了,许多不合格的学校就不能开办,就不会形成当今教育不要让一些院校关张,这些学校关张的后遗症特别多,棘手的问题一件件,要不然再给一个整改时间,结果还是搞不好。

 

教育部明令禁止基础教育搞重点班校,重点校没有了,示范学校又出来了,示范学校向谁示范?星级学校出来了,商业模式进入学校评优评估,其实目标就是为多收费、高收费提供借口,这就是“教育穿衣论”的由来。

 

择校之所以顽固,就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的眼睛在往上。

 

由此教育出现两大误区:

 

其一,教育出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教育是培养人的,现在成了竞赛,所有有人讽刺中国教育,说“中国的孩子都输在起跑线上”。

 

其二,“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知识是力量”,知识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力量和财富,若如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显然是狭隘了。人类用知识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

 

譬如,瓦特发明蒸汽机改变了整个世界,科学不断进步,人类也在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今天蒸汽机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人类要使用更清洁的能源,更节能的机器,这种价值的改变是知识的力量。如果仅仅为了“车子,房子,票子”这种改变命运太狭隘了,这说明今天的德育确实有问题。

 

教育应该按照教育规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披上了不同色彩的外衣,其中不乏有走偏锋的,有忽悠的,最可耻的是要把教育变成一种市场模式。今年岁末,最热的教育话题莫过于“校车”,当下也有许多人为在“撤点并校”继续辩解。

 

当初国务院强调“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教育部强调:“撤点并校“要十分慎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和‘一哄而起’”。

 

实际上就近入学没有了,“一哄而起”成了气候。剩下的老、少、边、穷的教育根本达不到教育部的最低要求,教育公平的天平又一次失衡。

 

现在看出来了,这种“撤点并校”不仅是教育公平上会出问题,学生安全也有隐患。如果教育总是由经济学家从“效益成本”去诠释,中国教育的公平中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教育有自身的规律,经济学家最好不要插嘴。热衷教育的经济学家,要想插手,那就请你多多建议如何增加教育投入。

 

这就是我的期盼,教育的眼睛要向下,而只管成本与效益的经济学家永远搞不明白教育公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六

个人简介
本人在职期间一直从事企业管理,由于很特殊原因,一直研究教育,退休后一直研究教育,也应该说有一些成果吧。
每日关注 更多
刘古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