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首届教育咨询委员杨东平教授观点节录

董瑞祥 原创 | 2011-02-12 17:17 | 收藏 | 投票

 

杨东平:现在的教育脱离了本来的目标,变成了提升政绩、形象、升学率、规模速度的手段。以学生为本,以每一个学生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幸福为本,这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未来的妻子和丈夫作为目标的。 
杨东平:日本的教育模式,中小学只上半天的文化课,下午学生都必须参加社团活动,中小学不鼓励竞争,体育竞赛都是分成几个大队比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日本的中小学,不论男女学生,都要参加家政课,学习烹饪,整理房间,甚至做衣服。
杨东平:如果一个学生有机会选择港大和清华,毫无疑问,应该选港大。这不是两个学校间的竞争,而是两种教育理念的竞争。
杨东平:教育应回到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工具主义而言,我们国家的教育经历了宗教本位、知识本位和人本位,好的教育应围绕儿童成长的实际需要,不仅仅是知识教学。美国在1918年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确定的中学教育的方针教育,七项基本原则是:健康、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家庭成员、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合乎道德的品质、职业训练。这里面的智力教育只占了七分之一,健康是最重要的,没有健康什么都谈不上。这个教育原则,跟我们国家今天的智力教育中心,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教育的确是不可同日而语。经过20世纪初的教育运动的洗礼,这种教育价值观在全球的大多数地方改变了学校的面貌。
杨东平:第三次留学热潮已经到来,很多优秀人才提前到国外求学,直接原因就是逃避国内的应试教育,表明了人民对教育的强烈不满。而这种不满,很可能就是促使教育改革的动力。中国的教育改革错失了一次良机,没能向经济一样,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一条新路,教育则是重新回到50年代的水平,这些年的实际情况证实,应试教育是错误的。教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现在我们正处在变革的前夜。  
杨东平: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教育成功的标准是: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在某一个阶段他能够与书籍为伍,喜欢阅读,在高中时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探索。这两点具备,基本可以说成功了一大半。
杨东平:受教育越多,是不是越快乐越幸福?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当我们的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宅男剩女的时候,就在拷问教育,受过优秀的教育,拥有名牌的学历,很好的经济地位,但是社会生活是残缺的,自我满意度很低。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比较,我们会发现,中职的毕业生满意度很高,很少有剩女,早早的结婚生子。这是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教育应该让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圆满,而不是相反。
杨东平:为了社会公平,高考的制度不能取消,但是可以做些微调。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降低英语分数的权重,现在是和语文数学一样150分,太高了,给学生的压力也大。日本之前也是和我们一样,但很快发现代价太大,就改变模式培养一小部分高级英语人才,能够及时将国外名著翻译成日文,供国民学习,这就够了。另外,可以分层考试,读北大清华的一批考,上一般学校的一个批次,高职高专不用考,这样,成绩差的孩子就不用那么大压力了。
 

董瑞祥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拎起背包,再度上路。
每日关注 更多
董瑞祥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