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微妙关系(2月25日)

贾春宝 原创 | 2011-02-25 22:46 | 收藏 | 投票

 

在中国,作者的状态很尴尬。

媒体要求深刻,就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媒体要求专稿,就必须舍弃一稿多投;

媒体要求专业性,就需要有坚强的理论支撑;

媒体要求安全性,就必须做到文责自负,出了事情,被跨省搜索也是会出现的事情;

媒体要求作者头上戴光环,就必须要给自己找一些显赫的头衔。

媒体要求有时效性,就必须要追寻热点事件、热门人物、热点话题那一类的“快餐”消费,跟风而动。

 

当然,这并非就是媒体的错,媒体处在行业的竞争、市场与主管机构的夹缝中,要想生存难度也不小,多一分理解、多一点包容,也就多一些机会。

但有一点,总是让人感觉别扭。那就是编辑在约稿的时候,大体喜欢采用命题作文的方式。

所谓命题作文就是把选题、思路以及脉络之类的东西先行设定与规范,然后再客气地与一些专家约稿。从自我保护的角度,这本无可厚非;从工作职责,那更是责无旁贷。虽然稿酬不多,却可以补贴家用,但那种命题作文的感觉,却让我感觉怪怪的。

 

但在这种情况下,总是感觉怪怪的。

另一些媒体,对于网络博客上已经发布出来的文章都表示不会采用,所以即使网络博客上的文章,观点再独到,内容再无懈可击,一概采取封杀的态度。

 

一位编辑朋友换了新工作,从一个媒体到了另一个媒体,所涉足的领域从泛财经到了宏观经济,她就某个政策的出台跟本人约稿,但那个选题本人早在一个星期之前就有所评论,我把专栏里那篇相关的文章发给她,她表示“内容还可以的”,但表示由于是已经在网络上发表过的,所以需要按照她的思路再重新组织一下,读者一看,觉得在网络上看到过同样的就不好了;我表示作为编辑,她可以修改,每个编辑在采用稿子的时候,都是需要编辑的,是对杂志的自我保护。

但她认为,作者本人完善一下,焕然一新的感觉,感觉是一篇新的文章就行了,按这个道理来就是了。

 

听到这些,作为被约稿的作者,却感觉很难受。

我基本没有写过什么命题作文。我的文章都是在说思想的。思想比主流观点重要得多。

我知道我说话习惯于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在选题、框架、内容等方面被限定住了,我会感觉很痛苦,虽然说在杂志上发表是件好事,即使没有稿酬都意味着一种认同,而且自己的观点可以由于传播而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虽然以前也出现过编辑在采用我的稿件的时候,做一些文字的修改工作,但那还没有提出让我重新写一篇的要求。

 

比如最近批判那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因为作为御用文人与虽然那可以带来眼球,但他们倡导的东西被采纳、给国家带来的影响有多坏,带来多大的损失,你又有谁考虑过?

现在忧国忧民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现在很多都是御用文人,都是新列强的传教士;我们的传媒恰恰给他们提供了传播的舞台,这将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引向何处呢?

作为民族主义者,比如政策对外资的影响,外资关心的焦点问题等等是触动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的,而且通常在中国的主流媒体中,是不大欢迎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内容的,因为那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相背离,但外资的收益恰恰是我这样的民族主义者最反感的。

我一切都是以民族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对外资深恶痛绝,坦率地说,在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所制订的很多政策都是媚外的。

因此,建议主流媒体也从民族利益多考虑一些,发表一些不同政见的东西,毕竟编辑、记者、媒体都是喉舌,都需要考虑本民族的利益的。

——仅供参照。

 

贾春宝

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

 

 

个人简介
所涉及的领域从公关到广告、从商务活动到旅游会议、从营销到传媒、从教育培训到顾问咨询,从投融资理财到企业管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从战略规划到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 从1994年起开始接触并持续关注北京的房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贾春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