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及文化产业基金

 a 

文化部关于命名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按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文化部决定命名广东省广州北岸文化码头、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南省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河北省中国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本次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都是由当地党委和政府立足本地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目标定位清晰明确,发展规划明确可行,产业门类层次分明,发展重点突出,政策措施到位,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符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且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国文化产业领域具有良好的试验和示范意义。 希望被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感,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抓紧实施园区发展规划,迅速发展壮大,完善园区运营管理,增强园区集聚效应,把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特此决定。

                                                                            文化部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文化体改并不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2011228日,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门负责人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介绍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举措,并就各界关心的问题做出解答。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第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第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

“十二五”新闻出版业发展目标:实现总产出294万亿元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介绍,“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大发展的时期。“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和措施,提出到“十二五”时期末实现总产出294万亿元。为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要着重抓好六件事,这就是指导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国有文化企业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大力实施新闻出版系列惠民工程特别是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纯属误解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看法,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怎么看这种认识?孙志军回答:首先需要指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涉及文化改革发展的任何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中,从来就没有讲过“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我们科学地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十一五”时期,提出并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标提前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文化产业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要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此外,文化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等多个方面。

我国三网融合已有实质性推进   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有关广电总局推进三网融合情况的提问时,张海涛说,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国务院高度重视三网融合,专门成立了三网融合的协调小组,并且确定了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及12个试点城市。现在电信部门、广电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按照中央的部署推进这项工作。

院团改革绝不是“甩包袱”   法制晚报记者问:现在有人说,“院团改革是想甩包袱”,您对此有何看法?

欧阳坚回答:国有院团转企改制的目的绝不是“甩包袱”,也不是“养得起、养不起”的问题。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阻碍院团发展的那些体制机制障碍,改变以往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状况。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在继续加大政府对国有院团扶持的前提下,通过事转企,使其成为现代的、规范的演艺企业。

将积极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   在回答中新社记者有关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情况的问题时,蒋建国说,对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改革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须要做的。由于我们国家报刊的数量比较多,情况千差万别,这项改革成为一个难点、突出问题。对这个问题,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知难而进,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试点探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或登记为企业了。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抓紧研究制定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在推动这些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还要促进报刊资源实现重组、结构调整,并且还要关停并转一批不具备办报办刊条件的报刊出版单位,从而构建有利于报刊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广电总局将尽快对广播影视植入式广告作出规定   广电总局如何看待植入式广告?在加强植入式广告管理方面有何打算?在回答北京电视台记者提问时,张海涛说,植入式广告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广电总局正组织力量,研究分析广播影视植入式广告问题,将按照坚持中国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并重、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尽快对广播影视的植入式广告做出规范,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切实保障观众的权益,推动植入式广告健康有序发展。

四项举措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凤凰卫视记者问:文化产业发展中可能会有一些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一些格调比较低下的文化产品有哪些管理措施?孙志军回答:文化低俗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表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低俗之风。我们将采取四个方面举措:一是精心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并在宣传推广、政府购买、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评奖。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工作的意见,支持重要新闻媒体开办文化时评类栏目节目,开展健康的文艺评论活动。规范文艺评奖办法,不断提高评价的导向性、权威性和公信力。三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引导和管理。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推动文化企业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服务人民群众。在推荐优秀企业、文化企业30强和文化企业上市等项工作中,将社会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日常监管机制,不断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发展。(新华社记者周玮璩静)

 

我国文化企业去年融资百亿批量上市需时日

 

7省市成立投资基金文化企业去年上市融资104亿 “大批的文化企业去年才完成改制,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至少3年才能上市,5年后,它们会在资本市场真正活跃。”中国演出家协会法律顾问、资深律师胡政生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昨天召开的“中央外宣办介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情况”的发布会上,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介绍,2010年,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2亿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仅去年就实现融资额104亿元。 从2009年开始,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尤其是《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相应配套措施的出台,资本市场对于文化产业非常看好,大量投资挤入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成为众望所归的一个战略性产业。 “不过,一个现实就是文化产业在整个资本市场的表现只处于很普通的水平。”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6月,我国A股市场的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包括IPO上市和借壳上市)的企业为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1%,上市的总市值仅占全部A股总市值的0.6%。 “这很正常,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魏鹏举表示。 事实上,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后,至今,在文化体制改革所出台的文件和相关领导同志的讲话中从来就没有提过“文化产业化”。不过,文化体制改革在多年的不断深化中,市场化成为经营性文化企业的一个方向。 以新闻出版的改革为例,到目前,全国10万多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581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和军队系统的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在这个基础上,还有100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集团组建。 但胡政生表示:“目前,我们所接受的案子基本是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多,改制的企业还是少。” 就本报记者所了解的今年欲上市的企业中,也基本存在这类现象,即便有几家“国”字头的企业欲上市,也是最早一批改革试点的企业,比如,中国出版集团和中影集团。 不过,有意思的是,就本报记者接触的多家风投中,倾向于民营企业的投资者较多,尽管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相关文件已明确表示,希望社会资本的进入,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并有“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引导和规范其经营行为”等鼓励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出台也被认为是“天使投资者”进入的最好时机,不过,投资者对此还是有些疑虑。 “其实,好的政策让我们将投资重点放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比如,手机等终端电子产品领域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传播、信息服务等各类企业。改制企业也在观察范围内,但感觉企业本身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其次是政策还是不稳定,这无形就增加了其风险性。”北京国泰千鑫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吴志坚认为。对此,胡政生表示,改制为集团的一些文化企业已意识到这一点。“它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一些舞台演出集团就采取连锁经营模式,有的增加衍生品,设计这些模式也都是为了能够吸引投资者。”胡政生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曾表示,文化部将与中国银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长期合作,在未来510年内,全面完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指导意见相关的配套措施,以及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四个省市闯进文化产业千亿俱乐部

 

2000年至今,中国文化产业平均增速超过15%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宣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十二五”规划的文化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的5%,即比现在翻一番。”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为2.5%左右。 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经济,是不同层面但又互相关联的有机体,文化经济是其最高形态,也是未来时代的本质特征。文化经济超越了产业概念,上升到经济层面,代表的是一种趋势与现象,也更好得诠释了文化的包容与共生。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需要。 日前各省市陆续公布了2009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数据,已经有4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过千亿元。广东、北京、江苏、山东4个省市跻身到了“千亿俱乐部”。其中广州已经连续5年蝉联第一,江苏、山东是第一次跻身进入千亿行列。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个人简介
位卑不敢自贱;为尊不敢自傲!
每日关注 更多
刘小兵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