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融合春季散节、节气、节俗,延伸文化内涵

欧阳艳玲 原创 | 2011-04-06 00:06 | 收藏 | 投票

据记载:中国传统清明节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值春耕春种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意蕴感恩佑生,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人们祭祖尽孝道的重要传统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食。


三月三重在避灾求福, 是从我国古代上巳节演化而来,被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
这两个农历节日,本各有宗,但由于同处在暮春季节,因而便有了交叠的机会。今年2011年清明节与三月三重合,同在一天 。

清明节与三月三间隔交叠,循环规律,农历和公历公约数为19年,但因闰月之差,长则间隔38年,短则间隔19年。仅以上世纪1916年至本世纪2030年114年为例:1916年———1954年交叠相隔38年,属长年;1954年———1973年交叠相隔19年,属短年;1973年———2011年交叠相隔38年,属长年;下一次“两节”重合在2030年4月5日,相隔19年,属短年;此前与之后均可依此类推。
以近三年来看,2009年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十日,比三月三迟;2010年清明节是农历二月二十一日,比三月三早;2011年两节交叠,同在三月初三这一天。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系黄帝诞辰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之说。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清明节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因农历和公历历法计算不同,出现规律性交叠。据天文专业人士介绍,中国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个回归年天数少11天左右,4年下来,就少1个多月。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差别。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传递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辞旧迎新。禁火欲出,祭亡佑生,这是寒食与清明文化的内在交融。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形式将民间扫墓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因寒食与清明在时间和节俗上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至清明。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别称,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至清明节。明清以后,上巳节和寒食节基本相继退出节日系统。春季只保留下清明节。

清明节吸纯阳之气,散寒郁之淤,顺应天时,升华聚集融合春季散节、节气、节俗,被赋予更丰富多姿的文化内涵,尽显生机绿色。                       

                            ——中国记者/世界华人华人文化名人协会副会长欧阳艳玲原创
 

个人简介
出生于多宝山的欧阳艳玲吸日月之光华,神气灵性;湖南血脉,融湘江之溪流,文墨仙骨。她现任地质系统省直事业单位经管部主任兼工会主席致力于地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获全国征文赛通讯及论文类金奖、两度于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