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食品安全:言教不如严惩

刘长杰 原创 | 2011-05-18 08:0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本周二,沈阳食品安全曝光台上又多了一例。来自《辽沈晚报》题为《记者卧底红池塘麻串坊:口水油涮肚后厨跑老鼠》的报道称,这家位于沈阳市南五经街的知名小店,存在着诸多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后厨脏乱差;使用没有健康证明的工人帮厨;反复使用口水油制作麻辣涮肚;碗碟从来不消毒,因为没有消毒柜;员工在饭店里打死老鼠并拍照留证。

  通读这篇报道,读者很容易得出这样的逻辑:与红池塘干净整洁的饭店前厅相比,其后厨的食品卫生安全,已不是哪几个环节的问题,而是一种“系统性”的食品卫生安全风险;如果不是饭店主管者对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一贯的漠视,这种系统性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出现的几率,将大大降低。

  说到保障食品安全,社会一直有这样的倡导——诚信经商;一些群众还引述名人名言,呼吁食品生产者“流淌道德的血液”。

  5月15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双汇集团调研。在这家备受“瘦肉精丑闻”困扰的大型肉类企业,卢展工特别强调了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显然,身为当政者的卢展工也把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重托给了生产者以诚为本的“道德的血液”。

  而此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已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要求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

  为了能够从根本、精神层面或职业道德上突破当前面临的食品安全之困,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对食品从业者不仅做到言传身教、谆谆教诲,有的甚至到了耳提面命的程度。联想到最近一些地方将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上述的言传身教之举,未来会越来越多。

  然而我们终究对食品安全系于道德血液之举,充满了怀疑。我们认为,经过开业条件验证和从业资格认定的食品从业者,从来就不缺乏道德的血液,他们之所以挑战行业规则,甚至明知故犯、以身试法,基于两个主要理由:其一,利润的诱惑;其二,违法成本低。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经济学研究认为,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市场得不到严厉的监管,监管后的信息传播又不充分、不广泛,那么劣质食品打败优良食品,是现实存在的。

  一旦劣质食品不但可以生产,还可以大行其道,那么优秀的食品及其生产者,最终不是退出市场竞争,就是转而成为劣质食品的生产者。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食品市场的违规者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而这种违法行为又难以受到及时和严厉的追究,才导致了后来者不断投入其中。

  严管严惩,才是保证“良币”重新返回并占领市场的不二法门。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保障食品安全,与其言传身教,不如严管严惩;否则,将贻误正本清源的良机,让人民的身心健康继续遭受劣质食品之害。20110518时代商报。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