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不食品

张海勤 原创 | 2011-05-22 13:57 | 收藏 | 投票

  每天经过中国最古老品牌400多年的“致美斋”时,都能看到装修一般般的门店旁挂着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牌匾。这应该是中华食文化400多年来甚至更长时间最“核心”的要素了,要不早就被历史无情的抛弃了。更有好事者可能会说:那是历史轮回到今天,人们又重新想起来了,并不一定是一直在用着。没错,人们的思想经历了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意义非同一般。民以食为天,就是世界上最大市场的选择;食以味为先就是食品离不开调味品(也就是说的添加剂);没有添加剂,食品很多不能满足人类的多彩需求;过量的添加剂就是毒品。无毒不丈夫、无添加剂不食品,是同样的道理,关键就在于“毒”的控制。



  

    现在的食品业恐慌慌的是事实,其历史背景就是来自于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这种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工业开放一样,国家寄希望于农村的富足,同时培育一个大市场满足国内拉动内需促进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农村的市场和工业环境是远远不如城市的监管程度的,甚至有的农村(极少数)是犯罪分子的窝藏点,制假贩假大都是我藏在农村的破烂房子里干出来。当然,这不等于农村的生产一定不合格,而是一些不法之徒可以利用农村信息不充分、科学知识缺乏、防范能力差等诱导农民犯罪,而农民可能还一无所知。

  国家这种类似于粗放的经济模式根本不适合农村的发展。粗放意味着无人监管,粗放意味着犯罪分子容易得手。而且粗放容易伤害农民,看看现在的蔬菜价格就知道粗放的体制对农民的伤害。城乡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民根本不知道城市的市场需求,更不能及时发现城市所需和产品变动情况,听从摆布就容易出事。农民现在还没有办法和城市商人在一个平面上交易。

  食品要想无毒必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社。农民只有以村、镇、乡等相关的政府组织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相对专业或者了解城市市场需求的人引领农村发展,农民将不断的成为垄断市场的牺牲品。农村处在城市的消费最底层,而且其产业周期长,营销能力差,很容易受到中间商的挤压——“多少了三五斗”将成为农民永远的痛。于是,在山东烟台郊区农民就有了“什么怪,养种植什么”,就是应对中间商的狡诈压榨,而与此同时呢?因为个人力单势薄,没有规模往往还是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价格敲诈”。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政府出手是一个大好时机。

  现如今的食品业给人们的印象是毒性大发,与体制有关是确定无疑的,如果说没有关系,那也说明体制要完善或者改进了。而农村合作社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石。

 

【版权所有】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