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新随笔,2011年5月25日

骆新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11-05-25 00:04 | 收藏 | 投票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有一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我知道,生活在当今这个心浮气躁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不多了。特别在收视率的残酷压力之下,电视人能够耐着性子守候、观察、研究,发现点真问题、真解决点问题,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所以,这句“范式名言”也常被人无奈地断句为“板凳要坐十年……太冷;文章不写一句……忒空”。

    我从不否认,电视是一种产业,它自然也要遵循某些产业的规律。商场如战场,很多时候,一场大规模的“冲锋”——是的,仅仅就是一场“冲锋”,哪怕队伍不成形、哪怕管理不到位,只要迅速地完成了市场份额的扩张,短期内所聚敛的大量资源,就能压迫你的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令其在窒息中死去……然后,胜利者一边充分享受收拾战场时的喜悦,一边再腾出手来,调整队伍和强化管理。

    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任何大规模的“冲锋”,都会隐含着巨大风险,而所有风险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价值观的扭曲——一切都为了追求短期效应,而忽略了坚忍和诚信所带给人们的长期受益。

    即便是做产业,组织的系统化程度,也是决定企业能不能走向胜利的关键;仿佛一个人,你不能因为是他的双手创造了财富,就过分地奖赏双手,砍掉双腿、为双手提供更多的养料,甚至是置头脑和内脏的功能于不顾。

电视除了是一种产业,它也担负着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重任。针对文化的创造者而言,用流水线式的管理(简单地计算“工作量”)和市场销售业绩的考核(“收视率”或“广告完成总额”),都势必造成急功近利,令资源的严重碎片化,系统化优势难以凸显,最后,往往是得之毫厘,失之全局。

    我们不妨拿两份平面媒体举例。

    胡舒立主政《财经》杂志时,对于主笔以及资深记者,一般都不用工作量考核的办法,而是采取年薪制,容忍其数月乃至半年时间不写时效性稿件,强调其拿出力作,所以,后来才有《基金黑幕》、《银广夏事件》等重磅报道的出台,奠定了《财经》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记得《南方都市报》当年曾欲开四个版的评论,我曾对此表示怀疑——一个区域性媒体,主打民生新闻足矣,哪里有这么多评论可做?而力主此议的、时任《南都》主笔的笑蜀先生解释说:评论乃一报之魂。广泛的民生新闻,最后一定会走向对问题的深度调查,而深度调查又一定会呼唤更高立意的评论。无评论,新闻的深度调查也就缺了立意的支撑;无深度的调查报道,评论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几方必是相互支撑,就好比炮兵、步兵和空中打击力量的协同作战。有白刃战,也要有狙击手,有战术安排,也要有战略考量……事实证明,《南方都市报》以其评论的冷峻,促使新闻更硬朗,新闻的广泛与深度结合,又给了评论以高屋建瓴的独特地位。《南方都市报》就此成为一个系统性作战能力很强的媒体、也摘掉了“区域性媒体”的帽子,逐渐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

    有时放慢脚步,并不意味着裹步不前,只是为了走得更加沉着和稳健。

    我还有一个观点:“没有闲来之人,就没有神来之笔”,当然,这个“闲”不完全是悠闲,甚至是孤寂和清冷,一时不入论功行赏者之法眼。

    但生命的系统化含义,也往往在于此——许多情况下,支撑产业的关键因素,总是源于看起来最沉默寡言的一批研究者和值守者。

    在科技层面,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研发能力,一直是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当年发明大王爱迪生创立的GE(通用电气),至今,都是美国最具创新活力和盈利能力的企业,在著名的硅谷,各种活跃的风险投资和天使基金,到处都在寻找那种看似最不现实、最能够“异想天开”的闲人;在日本和德国,我还见过几个十数年如一日地研究单个项目的科研成员,他们告诉我,尽管至今未能在这个项目上获得重大突破,但明智的投资人和科研院所,依然为他们维持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他们多年所累积的经验和成果,也可以“触类旁通”地为企业带来许多另外方面的改进和赢利。

    举个例子:2011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都分别超过了18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大国”,但众所周知,我国在汽车的核心技术研究领域并不占优。换句话说,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至今,几乎所有影响人类的工业产品,中国人现在都可以制造了,但遗憾的是,没有一样产品是由中国人发明的……而日本人所掌握的汽车核心专利,尽管只占到全球汽车关键技术中的5%,但今年“311“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因为处于灾区的汽车部件企业大面积地停产或减产,竟然导致了中国的日产系列汽车,当月整体减产40%以上……

    以前,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指导下,我们国家曾经试图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放弃了很多科研方面的努力(比如“大飞机”计划搁浅十年),汽车行业,即是一个典型的喜忧参半的例子:喜的是,我们终于成了制造大国,忧的是,我们依然不掌握核心技术。

    所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提出的16个重点产业发展政策(包括三项涉及“军工”领域的产业),“重点”就是新兴的、可以代表未来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也有人怀疑:某些领域,国外比我们早走了许多年,技术已经很先进了,为什么不买人家的专利、非要自己搞研发呢?我听到的最有深意的回答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在科技体系建设方面,小国可以不求全,但大国必须齐备——这牵涉到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安全性和发言权!

    2010年,中国在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7000亿,总额高于德国,居世界第三位,预计很快还将超过日本。而这其中,企业的研发投入则占到了72.3%。这说明什么呢?这意味着,中国人已经愿意将“科技研发”视为是对“未来的投资”,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被理解成是“生产性支出”(成本)。

    所以,“耐得住寂寞”本身,也是考验“投资者”是否目光如炬、是否能把握全局以及大方向的一种试金石。对于我本人而言,想当好一名新闻记者,首先就是要明晰“值守和观察”的意义,记者“扬名立万”绝非依赖其自身的面容娇好与巧舌如簧,一是,能不能“等”到一次重大的新闻事件、并与其发生“共振”,二是,能不能嗅觉敏锐地发现一桩被隐藏很深的问题根源,勇于捕捉之并将其拖出水面。但这一切,都需要积累、积累、再积累,挖掘、挖掘、再挖掘。

    而对于我已供职八年的东方卫视来说,作为一个综合性频道,其栏目和节目的设置也必须考虑“生命的整体规律”。有一些内容,天生就不属于拼抢收视率的范畴,应当也要让其具有尊严地存活下去,至少,可以成为一种价值标准——比如新闻性的节目,其实正是这种“默默的值守者”,他们是这个频道的“盐”,到了关键时刻,总会发现缺了它不行。而季播的《中国达人秀》、《舞林大会》和常规化栏目《东方直播室》、《百里挑一》、《幸福魔方》等“长枪重炮”组合虽已基本成型,但因为评判标准单一(都是“收视率”或全国排名序列),同质化的倾向亦逐渐显现,这些情况,都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数月前,《新周刊》年度电视榜发布,我在领奖时曾再次表示:收视率固然是一项重要指标,但绝不能成为唯一的指标;更何况,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是仅仅以一两个栏目的收视率,来衡量一个频道、乃至一个行业的价值。而当前电视的“唯收视率”,正像政府的“唯GDP”一样,都在严重地伤害着文化的生态平衡、甚至正毁掉一个民族整体的精神与价值观。脱衣服的收视率,一定比穿衣服的收视率高,难道我们就可以从此都脱个光屁溜丢、一丝不挂吗?即使按照“木桶原理”,你的一种选择是尽情地将就民众的趣味“短板”、甚至将其削得更短;而另一种选择,则是通过不懈地努力,将这块短板补长……

    今天,恰好看到我儿时好友、现任易凯资本CEO的王冉先生的一则微博,仿佛就是写给我的——

    “本周三(2011年5月25日,美国当地时间),奥普拉告别秀将盛大播出。九十年代,她曾顶住巨大收视压力,不向婚外恋、私生子等非主流价值观的东西妥协,坚持在节目中倡导在精神层面“做最好的自己”,最终成就了全美最受欢迎的脱口秀。一个社会,无论是否信仰宗教,终究要有灵魂。而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躁动、急迫和物欲中失去灵魂。”

    话说到这儿,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

 

(感谢科技部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先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沈荣副秘书长为我提供部分数据。)

个人简介
做为一名新闻评论员,“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几乎使骆新的语言,总会遭来诸多的争议。每周一到周五,骆新都会在东方卫视的《东方夜新闻》中,对当天的时政和社会新闻,择要点评。如果观众认真品味,必能体会到一些富有独创性…
每日关注 更多
骆新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