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让“高考”多考几次

骆新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11-05-31 22:48 | 收藏 | 投票

    “高考”为何不多考几次?

    我知道,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估计会被人骂死。就在不少人还在呼喊“取消高考”的时候,我怎么偏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倒盼着增加高考的次数呢?

    高考,对于每个人而言,真可谓是“年年难过年年过”。去年,被媒体和舆论高度关注的诸多“迎考现象”,无论你采取何等激越的口气痛骂,我保证,今年必然还会重演一遍——各城市皆下达通知:高考几日内,机动车在街上不得鸣喇叭;警察全力疏散交通、保证考生顺利抵达考场;学校内外,医务工作者随时候命,准备抢救生病(包括因紧张而晕厥)的考生……当然,绝大部分的家长,仍会不辞辛劳、倾巢出动,眼巴巴地守护在校门口,以展现“舐犊情深”。我就纳闷:为什么我们的考生就那么脆弱呢?

    其实,我这样的质疑,在许多人眼里看来,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庄子》中便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你又不考试,焉知面对“高考”独木桥,天下父母之忧虑、海内学子之艰难?所以,这会儿扯什么“克服脆弱”或“挫折教育”,对当事人没丁点儿用,就是一个字——“扯”!

    抛开这些不说,那么,索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高考,为什么就不能多考几次?

    让我们大胆地设想一下:全国每年设几个“考试季”,允许应届毕业生,一年参加两次考试、或三次考试,任取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投报志愿”的依据。当然,如果你不想考那么多次,怕“烤”坏了脑神经,或者因为生病等原因,未能参加某次高考,那也可以任选其中一次。

    如果这个想法能实现,它的的好处有三:

    一,减少因“一考定终身”而出现的紧张,和由此而引发的失误,让学生娃们尽量地“高高兴兴考试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二,降低了家长和考生对“现场发挥”或者“考卷难易”的心理预期值,孩子们平素会更加踏实地学习和思考。因为检验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轻松中还更容易表现出真实水平,顺便也削弱了考试、阅卷、录取各种过程中“作弊”的可能性和“寻租”的价码。

    三,高考不再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会事件”,政府也用不着年年颁布那些“扰民”文件,好歹能避免“参加高考”和“不参加高考”的两拨人群,互相讨厌,彼此攻讦……从此“高考和谐化,考试正常化”!您看,何乐而不为?

    有人会说:若这么干,那得增加多少考试成本啊?我觉得,这个问题压根不存在——你以为现在学生们所面临的“周考、月考、会考”还少吗?另外,各地方和地区教育部门,不也经常变着法儿地巧立名目,以各种考察和考核的名义,算计着学校的政绩、老师的教绩和学生的成绩……人家哪里是忙不过来?简直就是精神、体力双过剩!

    现在,各种教辅书籍满天飞,“出题、阅卷教师”到处走穴敛钱,很多高考或中考的“隐性成本”,数量大得惊人,只不过都“摊”在考生、家长的身上。如果高考的次数增加了,我相信,出题、阅卷的工作量一定会随之加大,干脆让每位教师、老中青三代,每年都轮上出题、阅卷的工作,第一,看谁还敢吹牛,说自己是“出题专家“?第二,教师们也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出题考试的人多元化了,学生们也能将求知的触角、探入更广袤的空间!

    更何况,实际高考的题目,基本也就是截止在高二课程的水平上了,高三(特别是高三下半学期)几乎都是在复习,所以高二刚一结束,就可以提前举行第一次高考、然后第二次、第三次,一年之中,时间有的是,学生们赶赴考场,既可以选择赏风花雪月、也可以选择听蛙唱蝉鸣,反正,什么时候状态好,咱就什么时候参加高考!

    高考,有无数存在的理由。尤其是在中国,“高考”可能不是最好、但一定不是最坏的对人才进行选拔的方式,短期内不能、也不应该取消它,那我们就必须想一下,怎么改进它才是最合理的!

    其实,我说的这些,并非“天方夜谭”,一厢情愿——在欧洲的很多国家,特别是在美国,“高考”早就是按照我说的、靠一年“考多次”的方式来实现的,SAT、GRE、GMAT、TOFFLE……不皆如此乎?

    如若不信,您可以查一下?

 

(注:2011年5月31日,草就于成都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实际上,高考之困,其本质在于高校本身的官僚态度,贻害了基础教育。下一篇我将针对高校发难。)

个人简介
做为一名新闻评论员,“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几乎使骆新的语言,总会遭来诸多的争议。每周一到周五,骆新都会在东方卫视的《东方夜新闻》中,对当天的时政和社会新闻,择要点评。如果观众认真品味,必能体会到一些富有独创性…
每日关注 更多
骆新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